藏在选择背后的思维策略,才有大价值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做出好决定》。
这本书是由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家罗宾斯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分享过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解读关于做出正确选择的策略。
①
『策略一:不选』
拖延是一个人们很反感的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拖延也能带来帮助。比如作者的研究案例,托德和吉姆两兄弟都是炒股爱好者,托德相对冷静,而吉姆比较性情。这年,美股大幅下跌,数字呈自由落体式滑坡。
为此,吉姆惊慌失措,他害怕自己的损失越来越大,几周之后就大亏本卖掉了所有股票。而托德的情绪始终非常稳定,他什么也没做。结果,一年半以后,经济开始复苏。股票市场凯歌高奏,托德狠狠赚了一笔。
这是一个强调行动的时代,但有时最好的选择在于:什么都不选。研究表明,尤其是当你处于以下4种情况时,不选可能是上策。
001 当你情绪高涨时。比如你被恐惧、愤怒、喜悦,或是大脑被其他情绪所占据,丧失了理智,贸然做决定很可能会出现决策失误。
002 在危机时刻。如果一位医生给你的病情下了定论,要求你立刻做手术时,不妨去多咨询几位医生,这能让你作出更合理的决定。
003 当你缺乏信息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判断方案是否可靠,坚持不变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一些未知的东西做赌注。
004 如果你压力很大,最好也不要贸然决策。因为压力会让你的视野变窄,只关注那些对自己短期有利的因素。
②
『策略二:控制选项』
在美国加州一家高档杂货店里,研究者分别摆出了24种口味的果酱和6种口味的果酱。结果发现,不管是24种还是6种,消费者只会挑选其中的两种来尝试,而购买率后者比前者高出了10倍。
选项不是越多越好。原因在于:
第一,更多的选择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信息。在选择前,更多的信息会给大脑带来压力,降低选择的欲望。
第二,面对较少的选项,我们更容易排除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加深对选择的坚定度和好感度。
第三,一旦自己选择失误,我们会有更大的负罪感,会想到这么多可选方案,为什么自己偏偏还选了一个不好的呢?
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完美主义者,凡事追求做到最好的心态,促使他们优中选优,不断比较,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如果可以的话,不管是做事还是购物,一定要把自己的选项控制在3-6个以内,而不是打开无穷多的购买链接,做着一大堆可有可无的兼职。
总之,少即是多的含义是,选择越多,出现遗憾的可能性也越大。而限制选项,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自我认同,还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③
『策略三:关注冒险项』
史蒂夫·乔布斯,金·凯瑞和毕加索,这三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如果你了解过他们,读过他们的传记,你会发现,除了事业的成功,他们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过很大的风险。可以说,获得过巨大成就的人和普通人的分水岭就是:他们是否冒过险。
有句名言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位深信自己的孩子正在犯大错误的母亲。”在面对决策时,成功人士更愿意承受大风险。
在生活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坚持到底,且不惹麻烦。这句话背后代表的是一系列风险最小的决定,比如留在小城市、始终干一份工作、每年在固定的地方度假或者根本不出去等等。这种低风险的生活本身就不需要太多决策。
当然作者不是鼓励你去做那些,明知道会给你带来巨大损失的事。而是让你不要太看重一些决定带来的坏处,因为只要你坚持做完,就会发现最坏的情况往往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
只有拥抱变化,仔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小事做起,适当承担一些风险带来的坏处,你才知道自己多么能抗压,你才会被那些决策逼迫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一下,大部分人的决策都谈不上策略,更多是靠感觉,但这样很难从每次错误的决定中吸取教训。每一种选择策略,其背后代表的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掌握这些基本套路,一定能帮你做出适合自己的好决定。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做出好决定》 [美] 斯蒂芬·P·罗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