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要把牛奶通通都倒掉?
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大量的工人失业,人们一下子从“繁荣的美国梦”跌入失去工作,买不起食物的现实,一夕之间无家可归的人们利用破布,在街头搭起一个个暂时住所,乞讨、流浪、捡垃圾为生。
但在另一边,作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与大农场主用小麦和玉米当煤炭做燃料,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整条河流变成了奶白色,最终汇入大西洋。
为什么他们宁愿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愿意低价或者免费送给正处于饥饿之中的人呢?为什么宁愿把大量的食物销毁,也不愿意资助因为金融危机破产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呢?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这类事情的处理方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将距离我们很遥远的经济学,缩短成就在我们身边的距离,用各种生动贴切的例子,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让读者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并深入学习经济学。
作者坂井丰贵,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日本新晋经济学家,开创了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普及高深诺奖经济学理论的潮流,用最简单的示意图就把正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明明白白,文字说明也力求简单易懂,其动力就源自于他自身学习经济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苦恼。
一、为什么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低价卖出?
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也就是说,物以稀为贵,相反的话,商品就会变得廉价。
我有五个苹果,每个苹果我都能以五元的价格卖出去,总共收入25元;如果我有10个苹果,每个苹果都能以三元的价格卖出去,总共收入30元,依次类推,数量越多,每个苹果卖出去的价格就越低,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苹果的利润也就越低。
到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一个苹果的成本高出了它的利润,就会开始赔钱。
所以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为了维持牛奶的利润,就必须把大于市场供应的牛奶给倒掉,不然就连资本家也会开始破产。
二、如何计算出生产该商品数量的最优解呢?
边际成本: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总)成本,是生产到这一数量的产品为止的边际成本之和。例如,生产3件产品的成本是生产第1件产品的成本、生产第2件产品的成本与生产第3件产品的成本之和。
生产第1件产品的成本最低,以p元的价格销售时能获得的较高的利润,生产第2件产品的成本要高一些,获得的利润便会减少。
由于边际成本的递增,每多生产1件产品,边际成本会不断上升,利润则会不断减少。
只需要画一个图,用利润减去成本,得到的部分处于最大的时候,其中对应的数量就是最优解,在这个数量下,生产的数量是最合理的,所能得的利润也是最多的。
三、保险与风险
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出现重大意外,如果买了一份保险,意外就可以被保险抵消。
可是这样下去保险公司不会赔钱吗?
保险的机制是这样的:你支付了10000元,假设出现了情况A,保险公司支付12000元,出现了情况B,这笔钱就属于保险公司。
如果保险公司只与这一个人签订了这样的合同,而这个人恰好发生了情况A,那么保险公司铁定赔钱,但如果保险公司与5000个人签订合同呢?根据概率学,出现情况A的大概2500人,出现情况B大概2500人,这样通过与很多人签订内容相同的合同,对整体风险进行了对冲,从而获得了利润。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从一个鸡窝里找鸡蛋。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总共有十章的内容,分析了微观经济中的: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最优化、需求、供给、市场均衡、外部性、垄断、风险与保险、公共产品以及再分配,让不懂经济学的小白也可以掌握最基础的经济学,从身边的例子开始分析,感受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是对于不想要掌握预备知识、谁都可以轻松入门的经济学书籍,对于不想要看到眼花缭乱的字母、公式、微积分,而对经济学这门学科打退堂鼓的读者来说,正是一门实用性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培养读者像经济学家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