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的那位少年也不例外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赴日本求学前夕,周恩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志向之高远,气魄之宏伟,哪里像出自一位19岁的少年之手?
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像周恩来这样的人,当然必须是天赋异禀,即使少年时代的他,也已经跟我们很不一样了。
借用司马迁赞孔子的一句话,有些人的境界,我辈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读到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期间的日记,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191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周恩来参加了高考,但因为理科成绩不理想,落榜了。
当时海外求学之风正盛,欧美、日本都是理想的选择,周恩来决定到日本求学,先集中攻克日语,然后参加日本第二年的春季高考。
但,一切并不顺利。
从他的日记来看,在日本的那一年多时间,可以说是备受煎熬。
游子在外,免不了生起思乡之情。有一天,他想起很早就撒手人寰的母亲,忍不住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在日记里,他一面勉励自己要“炼铁石心肠,钢硬志气”,可一旦知道家里有长辈去世,他也跟着急得3天睡不着觉,恨不得立刻回国。但后面又宽慰自己,还是学业要紧,来年一定要考上大学,有个报恩的日子。
过了几天,周恩来又在日记中提到,春季高考就要到了,而几个月来自己的日文毫无长进,他为此感到焦虑万分,在日记的最后不忘鞭策自己:
“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
然而,说到“用功”,也有一个大难题。
日记中透露,日本的冬季天气阴冷,他懒得早起,有时甚至要睡到上午10点,所以他自责不已,最后发誓:一定要把“懒病”去掉……
从摘取的这几个片段看来,年轻时代的周恩来,对人生前途,既有美好的憧憬,也充满了迷茫和焦虑。
他虽志在千里,一心向上,但也时时要和自身的各种小毛病展开“拉锯战”。
这些,和普通的年轻人并无二致。
而当年他的处境,可能比普通的年轻人还要糟糕。
1918年春天,周恩来参加了日本春季高考,因日文拖了后腿,名落孙山,奋战数月后,再次参加夏季高考,又因日文不过关而落榜。
加上国内的一次,这已经是三次高考落榜,年轻的周恩来,内心的沮丧可想而知。
他的最高学历,定格为南开中学毕业生。
30年后,他成了新中国的总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日记中那位迷茫、焦虑且意志并不坚强的年轻人,在生活长期的磨砺中,已然发生蜕变,成了后人眼中的“完人”,这原来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又能一帆风顺?
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也不管境遇如何,只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磨炼,找到自己的坐标,认准前进的方向,并坚定地走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