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一个故事——知识改变的是什么?
提及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三代人的感情色彩和生活背景,以及考虑问题,解决方法都是不一样的。笔者觉得最难的是我们父辈的这代人。
一个朋友在电话里训老爹,说话很愤愤,老婆子(他的奶奶)不想痛快,大家都别想痛快,他和他的母亲显然不喜欢老婆子住在他们的家里。
等这位朋友,平静了下来,一位大姐才询问朋友的难处,朋友还是略略生气的说道:他的奶奶有四个儿子,叔父三人早已结婚,四叔是因为老母亲卖了地,才成家娶妻,卖地的钱没有给叔父三人均分,都留给了四叔,所以附加条件是老人住在四叔家里。
对于老奶奶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有能力养活自己的,老奶奶让他们自己自足,对于相对弱小的老四,则是照顾有加。
老奶奶错了吗?老奶奶没有错,如果非说哪里错了,母爱是伟大的,爱没有均分,便是错,没有坚持初衷的原则,便是错。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雨露不能均沾,后宫不得安宁,一个母亲若干个儿子,没有规矩制度,则也会产生内讧。
假如,条件一定,事件没有别的发展,兄弟四人则能心里不干,面子上还过得去,相安无事的得过切过。
发展的故事,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四叔想翻盖房子,老奶奶没有地方住了,身为老大,也就是这位朋友的爹,先让老奶奶住在了自己的家里。这个是老大的孝心。老大错了吗?老大错了也没错,爱自己的母亲没错,没看清楚自己的兄弟的想法,便是错误了。
如果朋友的爹,想表达孝心,可以给老奶奶租住离四叔家很近的地方。
人,很奇怪的,一旦你对他好一分,他便要求你对他好十分。
老奶奶在老大家住了三两个月,觉得都是自己的儿子,住着也没什么,可是兄弟四人,明明老人住的地方是四儿子的地方。这便是一个家庭纠纷的根源了。
老奶奶觉得理应如此,哪里住都行,老大作为儿子,却很遭难。老大的妻儿怎么想?奶奶不是自己的父母,奶奶不是妈妈的亲娘,之前奶奶怎么对待妈妈,这个时候也能体现出妈妈的态度。
不想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么高大尚的话,笔者认为,一个女人如果有知识,有见识,或者通情达理,阅历丰富,这件故事也行是另一个结局。
也许知识改变是少数人的命运,但是知识可以改变多数人的家庭和谐。
最好的一代人,莫过于80,90一代的独生子女,没有手足,虽说有点小任性,不会卷于这种纠纷之中。他们抚养双亲或者是两人四个老人一个娃,他们累,但是不用为了家产分配不均而徒增烦心事。他们也不会懂父辈们的手足情。
奶奶这一代人,处于一个战争年代,那个年代的新时代女性毕竟是少数。
奶奶没有文化,也渐渐衰老了,过分溺爱四叔,四叔便用这份溺爱,让老奶奶处理不好另外三兄弟的关系。
家风家书家训,一个家最先立下规矩,耳濡目染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也行不会产生这种小事的纠纷,起码,朋友不会愤愤的训斥老父亲。
俺们村也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这位老奶奶耳聪目明,通情达理,有三个儿子,每年5月1号搬家,三个儿子轮流赡养,每个儿子家度过一个春节,度过一个生日。兄弟和睦,女儿时不时送些好吃的,好穿的,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村里人都夸这位老奶奶,把家庭管理的很好。
家中有位睿智的人持家,方可一碗水端平。
还听过一个故事,父亲过世,母亲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母亲却选择了让女儿去上学,母亲知书达理,给儿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因为多数陪伴孩子成长的是母亲,母亲明事理,一个家庭才能和睦。
父亲这代人,既要处理兄弟情,父母恩,还要处理好妻儿之间的关系,妻儿支持父亲的决定也是和睦,妻儿不支持父亲的决定,父亲便是一个尴尬两难的境地。
小到家庭关系,大到社会关系,利益也许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看了篇文章,说马伊琍从不借钱给亲戚,只是救急不救穷,穷是就不过来的。
碎碎念的很多,散乱的文章,总之,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像马伊琍那样。
家庭要有家风家训,女人一定要看书识字,明事理,像90多岁的老奶奶那样持家。
若想不遭难,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多数能改变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