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人雅人作品选读书大家

【书评】 苏东坡,你唤起了多少灵魂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373人  能寻
【书评】 苏东坡,你唤起了多少灵魂

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由于实在太喜欢苏东坡这个人物,便情不自禁继续聆听了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中对苏轼的介绍。林语堂先生是这样介绍苏轼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我妄图用这一个多月来了解如此多元复杂的苏东坡,无异于管中窥豹,难免有失偏颇。但对于这个人物又是爱的这么深沉,就姑且把现在的感受稍稍记录一下吧!

在我内心深处,苏东坡占有了我能想到的所有美好。他是写下前后赤壁赋的千古奇才,他是趣味盎然的人生导师,他是矢志不渝的痴情汉,他更是儒家的大丈夫,兼怀道家的旷达和佛家的慈悲。他就像不属于人间,只是带着好心情来人世间游玩了一遭,将儒释道溶冶于一炉,却练就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顽童。

一、我是一个精力极其旺盛的人。

1、专业知识——文学成就

苏轼自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如此看来,苏轼未免狂妄了一些,但不妨听听他人的评价。

《宋史》:“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宋神宗:“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宋仁宗:“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欧阳修:“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胡元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钱谦益说得更明白,“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之类,平铺直叙,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以为古今未有其事,茫然未得其涯涘也。

其文学上的成就,从这些大佬们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窥见一斑。但具体如何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姑且先不谈胡元任先生提到的著名中秋词水调歌头,从一首诗来瞻仰苏轼的文学素养之高。写庐山的诗,我们知道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写过两首,为人们熟知的是第二首七言绝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笔下的庐山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与喜爱之情跃然于纸上。所以,李白的这首诗一出,后人都不敢再写庐山,写了庐山的也籍籍无名,甚至背上了“恶诗”的骂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苏轼游庐山之时,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苏东坡的意思是:庐山瀑布就好像是上天派银河垂下来的,从古至今只有李白描绘的最好。而瀑布日夜飞流,水花乱溅,也不能够洗刷干净徐凝写的瀑布“恶诗”。苏轼为什么说的如此不堪,我们先来看看比李白差不多晚一百年的徐凝写的庐山: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

徐凝描写的庐山瀑布,肯定没有苏轼所言那么不堪,徐凝的这首七言绝句,句句言之有物。第一句描绘瀑布之高(千仞,按古今换算,约7000米高),第二句描绘声音之响(雷奔不息),第三句描绘形状之美(飞如白练),第四句描绘水势之强(破青山)。尽管如此,却也无法与李白的诗媲美,原因则在于徐凝只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的庐山瀑布,没有自己独到的眼光。换句话说,随便一个游过庐山,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些。当一个诗人无法看见与描述一些独到之处,那么他的诗便会缺少灵性,也就很难成为佳作。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写庐山的呢?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说李白巧妙的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之势,让我们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那么,苏轼则通过简单浅显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庐山可绵延逶迤,亦可磅礴高耸。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慢了下来,陷入了沉思。如果说李白是写景抒情,使人身临其境,那么苏轼就因物寓理,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同样写庐山,在诗仙李白之后,苏轼从自己独到的角度写出了可媲美望庐山瀑布的流传千古的诗篇,真是太让人惊叹于苏轼的文学修养。

正因为成就之高,所以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苏轼66年的生命旅程中,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加起来近8000篇,约200多万字的著述,而且好一部分经过历史的洗涤沉淀,流传至今,被后世视为精品。他在诗、词、散文上的修为几乎把北宋文坛推向了鼎盛时期。

2、兼职——艺术方面

在书法上,苏轼的字丰腴跌宕、大度硕美、有天真之韵、得烂漫之趣的风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书法风格自成一派,誉为“苏体”。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仅排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很独到的艺术理论,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神似”、“传神”等,表明“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在绘画上,比起写实,苏轼更主张写意。绘画作品有:《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偃松图卷》等,其中《枯木怪石图》被视为稀世珍品。在音乐舞蹈上,任定州太守时,他利用民间小曲创作了许多插秧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定州秧歌”,至今尚在演唱。在医学上,他写过《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续养生说》《养生渴》等,成为我国养生学中珍贵的资料。

3、随便玩玩——发明创造

如果苏轼那个年代也有专利这种说法的话,他的专利可能会涉及到行行业业。

服饰行业,发明了“东坡帽”,元祐元年(1086)东坡在汴京时,为了穿戴方便舒适,他经常内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长袍,便衣着装,而且还把五代时一种帽子改造成戴摘方便的高筒短檐帽,《调谑篇》云:“元祐初士大夫效东坡顶高筒帽,谓之‘子瞻帽’。” 贬谪海南时,创制的“东坡笠”流传了近千年。

水利方面,发明“自来水”。苏轼得知广州人苦于饮用水含碱。建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用竹管引山涧水的方法,被沿用很长时间。

饮食方面,苏东坡被发配到黄州,创造出一道流传千年的名菜——“东坡肉”。发配到惠州,又把东坡肉跟梅干菜结合起来,烹饪出“梅菜扣肉”。

二、我是有原则的

纵观苏轼一生为官生涯,他似乎只有一个使命——为人民服务。他是有别于王安石的,王安石穷其一生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1、中央为官。

他曾是王安石的座上宾,当王安石全面推行变法的时候,他却走向了对立面;他是司马光最信赖的人,可是重返朝廷的时候,又丝毫不给司马光留情面。一个看似不讲人情、不通事理的人,究竟在坚持什么?

熙宁二年,苏轼回到京师。此时宋神宗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任用了王安石为相,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变法,王安石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秉着“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财政改革原则,推出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还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主要负责各种变法。此时苏轼任职史官,位卑权小。却在熙宁三年和熙宁四年,先后上书两篇奏章,洋洋洒洒、包罗万象、雄辩滔滔、直言不讳。第一篇便攻击青苗法。他引用孔子的话在第一篇奏折上,一开首就向青苗法攻击。他告诉皇上全国人已在反对皇上,并说千万不可凭藉权力压制人民。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话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

可看得出来,苏轼是主张藏富于民的,不同于王安石的取之于民。

奏章中主要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凝聚人心。因为王安石急于拿出政绩,便听不进去批评的意见,把敢于建言献策的贤才都轰出朝廷,导致人心惶惶。所以苏轼主张取消制置三司条例司,取消激进变法。

第二、要使风俗淳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监督。宋朝设有谏官一职,看到皇上或者大臣不对,就应该出来提意见。苏轼认为现在皇上错了,王安石错了,却没有人敢于指出,谏官一职形同虚设。

苏轼从熙宁二年到熙宁四年在京为官,一直反对新法,一点儿也没有松懈。因此得罪新党,熙宁四年,请求外放。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垂帘听政,她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党人物,司马光一复位便想起了苏轼,把苏轼召回朝廷,短短一年零五个月,从没有品级的犯官升为三品大员。希望把新党一网打尽。可是苏轼并没有支持司马光的这个做法,他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这便是苏轼所遵循的大道。他用这把尺子量王安石,发现王安石不搞调研,不顾及大多数百姓利益强行推行新法,于是他反对;现在又用这把尺子量司马光,发现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为了巩固政权便不分青红皂白废除一切新法。而苏轼主张“较量利害,参用所长。”用普通话就是说,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我们就支持,只要不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我们就反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当时司马光废除的免疫法,苏轼就极不赞成,还和司马光大吵一架。如此看来,苏轼似乎不近人情,司马光对苏轼有举荐之恩,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反对司马光。可是,苏轼认为,免役和差役各有利弊。差役法的问题是,农民和市民要到官府服劳役,势必影响生产。免役法用劳役货币化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却给了官吏横征暴敛的机会,害得民众没有钱用。前一个问题是根本性的,后面这个是技术性的,因此苏轼不建议废免役、行差役。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就算得罪司马光,就算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也在所不辞。

2、地方为官。

苏轼下放期间,为改变黄州杀婴恶俗。他主动承担起抚养黄州弃婴的任务来。东坡雪堂,也就这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间民间孤儿院。

在杭州,他疏西湖,筑苏堤,赈济灾民,和杭州人民打成了一片。 有史记载:“轼二十年间再荏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苏轼从流放地回到常州,准备度晚年买个房子,途中看到一位陌生妇人因为房子被儿子卖了,无家可归而哭泣,便拿出全部积蓄,给她购买房子。当时他已经66岁且已得病。他不要分文交出房屋后是借住朋友家,不久便病死在借居处。

正是因为苏轼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惧强权,才能让历朝历代的人推崇他,敬佩他。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用孟子的说法,苏轼可称得上大丈夫,但同时,他又岂止于大丈夫而已。

三、做教育,我是认真的

苏轼接任欧阳修的士林领袖,继续丰富了北宋的文化氛围,“苏门六君子”、“苏门四学士”更是人人皆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1、理论方面。他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苏轼说的很透彻,就是肚子里要有“货”,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苏轼的阅读面极其广泛,儒释道均有涉猎,并引为我用。

2、实干方面。苏轼在海南詹州时,这里没有朋友,语言不通,在当时,形容成一个未经开发的荒岛也毫不夸张。苏轼居然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走。

四、我不想,我不想长大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歌妓(北宋对此还是比较宽容的。)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歌妓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歌妓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歌妓一用,结果苏东坡作立马填了一首南歌子给那个歌妓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大概是说,您念的是哪家经啊?我也念个给您听听。您别看到歌妓就一脸不高兴啊,您曾经也是红尘中人啊!苏轼一来认为参禅不一定要这样紧绷着,可以自由一些。二来讽刺大通和尚不该有色眼镜看人。有这么诙谐的语气说出来,就连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

苏轼的好,苏轼的妙,就如庐山的绵延,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明。没有机会察其色,闻其言,能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经在这片土地生活过,便已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