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带你扒历史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位愧疚心“爆棚”的皇帝 | 我读

2017-10-01  本文已影响36人  a52ee8ac7f5c
一位愧疚心“爆棚”的皇帝 | 我读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抢了他侄子明惠宗朱允炆的皇位,登基为帝。他刚从燕京(今北京)攻破南京的时候,朱允炆便在一场大火中离奇消失,成为了历史上的著名的谜团。由此,各种穿越剧才有了架空历史的空子,言之有理即可。

明永乐年间修建的故宫,是中国政治中心彻底北移的标志。1406年朱棣下旨动工修建紫禁城,直至1421年竣工。没承想,这项用了10年的时间备料,15年的时间修成的浩大工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化为了灰烬。

(一)

是天灾而不是人祸。雷火烧毁新修的宫殿,朱棣认为是上天给自己的警告和惩罚。其实中国古代虽有避雷措施,但总归还是不完善的,加之建筑群过于密集又过于庞大高耸,被雷火毁坏的宫殿也不在少数。心痛之余,朱棣也心生恐慌。他说:“我心惶惧,莫知所措。”

原因有二:一、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儿允炆手里夺过来的,是为不忠不义 二、迁祖宗历史之都到燕京,是为不孝。

他还是藩王之时,封地在燕京,回到南京后,他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尤其是还遇见了一场刺杀。所以,1421年,故宫落成迁都。迁都之前,与他伉俪情深的徐皇后去世,按理该葬于南京,朱棣却把徐皇后葬入了北京昌平,也就是明十三陵,借此发出迁都讯号。

灾后20年,朱棣再也没有重修故宫,他开始致力于平定边疆战乱,戎马一生,后于马上坠落,因病在北征途中去世。

(二)

究其一生,好像总是在道歉致悔,但他应该从未悔过成为皇帝。历来修建宫殿必定是怨民载道,劳民伤财,在朱棣着似乎没有什么苦情。他下令说:“要好好对待民工们”。有些工匠甚至还因此加官进爵。工匠百万,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极少,也有幸运的,比如说王顺、胡良。

《周易》中讲的大概也就是人这一生,“善补过”吧。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告天是头等大事,新王上任,必定前去祭天,以此告知天下,王权的合法性,天子的合法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理有据,才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位。为了证明自己身份的合法性,他废掉了建文帝的年号,以此说明自己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不仅如此,他还下令恢复朱允炆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表明自己起兵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祖制。

1424年,朱棣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庙号太宗,因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我们一看便知,这也就是说朱棣紧随明太祖为明太宗。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越想掩盖反而欲盖弥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改明太宗为明成祖。谥号文皇帝。

明史评价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清尘。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横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桌乎盛矣”。

前来臣服进贡的国家接近三十个,这或许不是什么好事。中国古代向来是厚往薄来,一定程度上,它对永乐年间的经济或许没有很大的作用,但可见明朱棣时期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在“漫长的16世纪”中日渐衰落,白银大量外流,货币的不自主,是中国由胜转衰的一大关键点。

明朝历时276年,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汉家王朝。

文末“漫长的16世纪”,提法自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参考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