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利禄四堵墙 不是每个人都能翻过去
功名利禄四堵墙,不是每个人都能翻过去。有的人好大喜功,以建功立业为人生标榜;有的人好名,以要留好名声为人生追求‘有的人好利,无利不起早,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人生支点;有的人求禄,以当高官得厚禄为毕生志业。
功名利禄,就好比挡在人面前的四堵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翻越过去。功名利禄的诱惑力实在太过于巨大,可能有的人能够抵制得住其中一种甚至于几种诱惑,但是要全部不受四种诱惑,基本上属于不可能。
先看功,从古至今,都有“三不朽”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读圣贤书的人,无不渴望“三不朽”,或者居其一。建功立业,是英雄豪杰的追求,成家立业是普通老百姓的念想。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事情,不能白活,不能一事无成。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政声人去后。无论老百姓,还是为官为吏,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名声。都不喜欢被别人指指点点,被人戳脊梁骨。一个人,名声不好,活得是相当的痛苦。即使是所谓的君子,也是难免好名的俗气。不与君子争名,乃是一句古话。历史上的清官,不贪财不好色,不畏豪强,但是绝对是爱惜自己的口碑和好的名声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合理合法的利益,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无论升斗小民,还是大商巨贾,成天殚精竭虑,忙得脚不沾地,无外乎求一个利字。适当追求利益,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掉进钱眼里,眼睛里只有钱财,心里只计算着自己的利益,就不应该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当官只为财,有官无财请我都不来。封建时代的官员,往往把当官当成求财的快速通道。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挤破了脑袋也要谋得一官半职,那是因为当官就有俸禄。一些朝代,比如宋朝,优待士大夫,给官员以厚禄。比如,包公的俸禄就十分优厚。根据史料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都换成钱,加起来大致是1022贯,加上20856贯货币收入(工资),总共是21878贯。这就是包拯任职开封府时的年薪。按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仿的,21878贯铜钱合计1367万元。年收入1367万,多么丰厚的俸禄,多么优厚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