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龙(夏王朝发微续4)
四、九鼎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
传说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聚九州之铁铸成九鼎。这九鼎上详细绘制了当时所知的九州地理以及风土物产。盖大禹铸此鼎的目的:一、当然是大彰治水之工,二、更重要的是把多年得到的地理知识整理成图,铸在不易毁损的金属鼎上以教化后世。有多少?足足铸了九个大鼎才将其铸完。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惊讶一下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居然能在大禹一代完成治水与堪画九州地图两大工程。如前所说,如果真的有应龙这种上古神兽的话,那么似乎确实可以大大加快工程进度。除了治水,制图也是如此。应龙除了尾有力,能蓄水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有翼能飞。能飞多高?我倾向于下面的假设: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里,经过多次的驯练,大禹跨上应龙乘风直上云霄。越升越高,越升越高,风声在耳边呼哨。大禹往下看时,地面的人群越变越小,巨川大山也变得如小沟土丘一般。再往上,人群已不见了踪影,地形也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高飞了多久,大禹看到了一副终生难忘的壮观:在天的尽头,有一条天与地的界线!好奇心驱使大禹乘龙向那边飞去。但无论应龙如何用力的飞,始终都不能靠近那条线!多么奇怪!此时应龙已精疲力尽,大禹只好按落云头,回到地面。
如此反复多次,大禹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也许大地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一个平面,而是有些弯曲。又想起治水时听东夷部落中出海打渔人的经历,说回来时家人往往先看到的是高高的桅杆,后看见船头。仿佛海也是个弯的。我在高空看到的那条界线也许并不存在,只是曲面的边缘罢了。想通了这一点,大禹决定要把从高空看到的大地大海的真相铸在有相似曲度的面上,而不是平面上。鼎,就是有一定曲面的器物。九鼎之九何解?除了表数字之外,就在中国古代另有一番意义。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说文解字卷十五
九鼎(更有意思的是,据说继承了古音的日语中“九”和“球”同音)历夏商周三代,至秦昭王攻王赧之时,鼎沒水中彭城下。秦始皇后来巡过彭城的时候还发人找过,未果。九鼎于是就失传了。但我认为九鼎上所绘的地图却没有失传。因为这份地图太有用了,从夏至周这数千年中,早有有识之士将其拓在动物的皮上制成了卷轴。这个卷轴,有可能就是山海图呢。什么是山海图?据说山海经的文本就是根据山海图撰写的,有先图后经的假说。我倾向于这个假说。但可惜山海图也已经失传了,最后一次出现可能是在宋朝。真品可能毁于南北朝或是五代的混战之中,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据说古人读书因为看不到古尚书真经而遗恨,屡有掘始皇或是吕不韦墓之意。因为此两处最有可能遗存真经。如今若上述分析不错,又添一恨。只能再寄希望于古墓中能有古山海图藏世。
上述关于大禹与应龙的想象其实可以用于当时的世界各地。大概当时各处先后都有类似的应龙生物出现过。有胆识之人驯服应龙后,得以乘龙直上天庭,在高空一览所处之地形地貌无虞。然后记下。亲眼所见多次便可将其画得八九不离十。实在是用不了多少Hapgood教授所假设的数学,制图学以及航天器材的大发展。至此,算是给古地图之谜再添加一个飞龙制图假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