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节圆

2019-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火坤

    在闽南,冬至称为“冬节”。冬节的说法古已有之,在周朝时候,就认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之终始,相当于现在的除夕,所以才有了“吃冬节圆大一岁”的说法。闽南人的根在中原,所以也就把周朝的这个古老遗风传承至今。

    一说到冬节,第一个就想到汤圆,还有热气腾腾的厨房以及母亲的背影。说是汤圆也不对,里面都没有馅儿,切确地说是圆丸子。

    首先得把糯米磨成浆。那时候家里还有一个石磨,每次我和妹妹一起磨米浆,一般是她拿把勺子往磨眼里放糯米,我推磨,刚开始还好,推久了推不动,只得两个人一起推。磨成米浆之后,再把装入布袋,压得严严实实,把布袋挂起来,让里面的水慢慢滤干。后来有了电动打米浆的,也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只是帮忙排队打米浆。有的嫌麻烦,买现成的糯米粉,直接将糯米粉兑点水搅拌至粘和状即可,但母亲总觉得自己用糯米浆做的比较好吃。

    小时候,冬至前一天晚上,我和妹妹都匆匆吃完晚饭,把手洗干净,围坐在大米箩前等待搓冬节圆。母亲把滤好的糯米浆掺点面粉揉至不粘手,再撒点朱红,做成红色的。揉好之后,母亲再抓一把面团,搓成长条,捏成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小面仔,我和妹妹急急忙忙捡起小面仔,放在手心搓着,搓成小圆子,还比一比谁搓得圆、搓得快。我们搓的动作都没有母亲捏的快,所以她都得停下来帮我们搓圆子,母亲都是一次搓两个,两个都是一般圆溜溜,我们也有样学样,但搓着搓着总是把两个搓成了一个。

    搓好圆子之后就开始煮了。水烧开之后,把圆子倒进去,待圆子慢慢浮上来,用漏勺捞出即可。每次我们都挤在厨房里。黄黄的日光灯,热腾腾的雾气,伴着浓浓的米香味,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这些圆子是冬节早上要祭拜用的,现在还不能吃,不过母亲都会先煮几个给我们尝尝。冬节当天中午放学回家就能尝到了。最喜欢冬节圆煮红糖,再放点姜片,吃起来绵绵的、暖暖的。

    闽南风俗,吃冬节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要合家一起吃。在外读书四年,每年冬节都错过了,一回家,母亲就把今年我没有吃到的冬节圆找出来——是晒干的,还有米香和阳光的味道,单独给我煮一碗。哽咽地吃着,老妈看到我久久未下咽,说:“是不是太硬了,晒过的肯定没那么好吃,你以前最喜欢吃冬节圆了。”

    大学期间有一年冬节,很想吃一碗冬节圆。于是到处找冬节圆,就是找不到,只有在超市里看到各种馅儿的汤圆,当时本想叫上几个东山的老乡一起吃汤圆,慰藉慰藉,那时大家都没有手机,联系也不方便,我跑到外面电话亭打了几通电话,果然还是没联系上。后来那天晚上走了很久,在后街小吃摊上有卖甜酒,里面就有粉圆子。以前自己从未在后街上买小吃(在这里买吃的不是女生就是陪着女生过来的男生),在等待时,女生扎堆,莺莺燕燕,自己脸红得不行,如针芒在背,总怕碰到熟人,轮到我时,那些甜酒已差不多见底,快速看了一下,发现里面已经没有粉圆子了,于是作罢,带着失望仓促逃离现场。

    今年吃冬节圆时,小女兴奋地说:“耶,我多了一岁了,我现在已经七岁了。”高兴地又叫又跳。我却感叹道,唉,流年似水,不知不觉又老了一岁。曾几何时也是巴着快快长大,不觉发现已提前步入“众老忧添岁”的行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