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动机决定结果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落花忆梦11
稻盛先生在正式宣布参与通信事业之前,整整酝酿了半年之久。
这半年中他做哪些准备呢?一个是物色专业人才,请他们讲授有关通信方面的知识和情况,这可叫“技术准备”。
另一个叫“精神准备”,天天自问自答,逼问自己的参与动机。
在确认自己的确“动机至善,私心全无”之后,才欣然宣告参与竞争。
为什么要用半年工夫,反反复复逼问自己的参与动机呢?
能参与通信事业确实是百年良机,但与对手相比,实力相差过分悬殊,自己又是外行,蚂蚁要战胜大象,自己没有强项不行。
京瓷的强项就是哲学,也就是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或叫“思考方式”。
在这里,稻盛先生又用“动机至善,私心全无”八个子来表达。
自己是领军人物,首先得从目已内心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真是“动机至善,私心全无”,“人格理念”就是100分,促使努力也可接近100,能力的分数也可不断提高。
这样三者之积很大,就可与强大的对手相抗衡。
稻盛先生认为既然要参与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且要取得成功,首先得把私心去掉,把目的搞清,把动机搞纯,必须要有大义名分。他相信“境由心造”,什么样的“心”造什么样的“境”。
他认为这里存在一种非常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信仰,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愿望,炽热的使命感,这些就是“因”,而事业的成功不过是这“因”结出来的“果”。
他首先是自己想通,目的必须光明正大,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必须光明正大。然后是做干部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把他这一套灌输给部下,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
于是就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于是就“压力变动力”,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有事业辉煌的成功。这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