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心灵的活动~读书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50人  晨扬_7af5

说到读书,首先想到了我的阅读速度问题,一向知道自己看书慢,但因为没有什么阅读计划,也就允许自己逐字去读,直到今年,读书速度实在远远落后于阅读计划,已经四十多岁的我,不能再拿熬夜去换取,于是周末时向儿子具体讨教了快速阅读的方法,练习中

如今回想读书之路,脑子里回放整理的,只有文学书籍和心理(咨询)专业的书籍,当初所学专业类的书籍,被自动排除在外了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家里糊墙壁的纸,很具时代特征的杂志,那时的我,扒着墙壁一行行的读,心里还产生了不协调感:排版工整的正经杂志,怎么都是大白话呢?回想起来,当年小小的自己,已经对文字的美感有了一点点要求

上小学后,书籍匮乏,最可读的便是读初中的我哥和我姐的语文课本了,去厢房收煤或者拿东西,总是因为蹲在里面看课文里的故事而耽误了父母交代的家务,也不记得父母因此批评或者赞扬过我

当时做小学教师的妈妈,会给我们订阅几本杂志,有《小学生作文》《作文通讯》《少年文艺》《故事会》,我最爱读作文通讯和少年文艺,小学生作文对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完全没有吸引力,而作文通讯是初中学生的作品,读起来更加有趣,少年文艺好像也不错,但印象不深,故事会的感觉有点儿不合逻辑,作为“有大于无”的一种辅食来阅读。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是秉持着阅读要超出阅读者现有水平的观念

以前做冥想时,脑海中出现的镜头总是转啊转,而只有出现这个镜头时才是稳定的安静的,那个年代,我相信,那些语文课本,定是滋养了我儿时的心灵

关于名著,初中时想读读《红楼梦》,我妈说“小小孩子净搞对象,别看了”,说归说,还是从图书馆帮我借了回来,还教我包个书皮,防备被我爸发现我是在“看闲书”,硬着头皮看了一些,感觉就是一个看不懂,放弃。之后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不懂文学作品的人,会说:红楼梦,什么呀,都是搞对象!”(哑然失笑,会心而笑),直到上了大学,听同学们交流名著的阅读心得,才知道自己文学作品的阅读欠缺了太多太多,但自己还是没兴趣,尤其国外的著作,简直跟美国大片一样不知所云,爱读爱看的,是《平凡的世界》一类对内心世界刻画细腻的,能够跟某个人物可以同频共振的作品。所以不在于什么书,关键在于“读”出了什么,书中哪些东西触碰到了你哪些神经,所以:

李克富老师说:读书,重在“读”而非“书”。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易》”,有人读出“淫”,有人则读出了“缠绵”、“排满”和“宫闱秘事”;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此,不存在把《红楼梦》“读完了”之说。

当我们致力于生活或工作中的某方面,积累多了,某一天读到相关的书籍中的观点,或者某句话,恰好是你众多想法的整理,恍然间,你会领悟很多,恰似与人生好基友的相逢,不言而喻有多么的欣喜了

当我致力于心理咨询领域,懂得了“代偿”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某一天,有人问我,为什么努力学习,我笑说因为自己丑。代偿,有着力图超越别人以掩盖自卑之痛苦的作用,所以,玩笑也许不是玩笑。但是,代偿有着自觉和建设性的特点,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但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还真正提升了自信,比如从前的权威恐惧不觉间已荡然无存,转变为尊敬和平和,内心越来越宁静。所以,读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航行于理智和感性之间的航道时,又是一种心领神会般的喜悦

惊不惊喜

读书,非在于书,而在于“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