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

2017-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MAZIPAI

老子《道德经》中,至少三次提到婴儿: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第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第二十八章)

婴儿无法分清自我和世界,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婴儿在出生八个月前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当他在地板上爬来爬去时,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一起移动;当他感觉饥肠辘辘时,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一起挨饿;当他看见母亲活动身体时,以为自己也跟着母亲一起活动;当母亲哼唱起摇篮曲时,他以为那是他自己的声音。在新生儿的感觉里,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界限。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他感觉饥饿时,母亲不一定会立即出现给他饮食喂水;他想玩耍时,母亲并未能及时配合,与他一起玩游戏。当他意识到他的意愿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好像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婴儿的“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他想活动的时候,他的胳膊甚至先于眼睛活动,右是童床和天花板却没有活动,于是婴儿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愿望紧密相联,胳膊是他的财产而不是别的东西。就知道路了,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胳膊、我的头、我的脚、我的舌头、我的眼睛、我的视角、我的声音、我的肚子、我的感觉……此时,婴儿已能区分出自己和外界的不同,这就是“自我界限”。”

美国心理学家的描述中,其实从精神层面提到老子的“婴儿之未孩”。老子极度推崇如婴儿之态,乃是推崇先天本真之意。先天即不可得,近之者,婴儿也。

我很好奇,M·斯科特·派克如何得出他的关于婴儿状态的结论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