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摘记
真水无香的诗意语文
在语文课堂上坚守守候,追求“诗意语文”的一种姿态、一种境界、一种品味。超越功利,不汲汲于事功的印证,关注每一个学生优雅而诗意的成长,给学生整个人生铺就精神底色。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领悟汉语,传承文化。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给学生庄严的人间关怀。
最喜欢的教育箴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这段话振聋发聩,让我内心充满敬畏,让我不敢怠慢自己的职业,不敢停滞。与读书思考为伴,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谱写属于自己的阅读史
阅读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关乎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孩子们爱书读书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可辜负不可怠慢的使命。
在沉重的课业负担的挤压下,让孩子们保持阅读的状态,让他们用年轻的双眸仰望浩渺的星空,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板结坚硬的现实之上开出灿烂芬芳的理想之花。
学生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兴趣入手。
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总有相当数量的篇目适合自己。
第二,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每天都要读书,定时定点读书,读书涉猎的面要广,从文史哲到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每天规定自己要有半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有的书要速读、跳读,观其大略地读。
速读,做“量”的积累,一周读一本书,用温儒敏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连滚带爬”去阅读。读书先要打底色,这就是所谓的量,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垫底,才会有将来的“读”的深度和高度。
很多时候装在肚子里的书是需要时间的发酵的,是需要人生的磨砺的,是需要情智的酝酿的,这是一个“物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化学”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拥有才华的过程。
泛读要占去阅读的九成以上。读,是无处不可读。钱钟书成为文化的昆仑,不在于他读懂别人读不懂的“天书”,而在于他嗜书如命,大学时代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横扫”,这是怎样的阅读速读和阅读视野。
第三,养成“写”的习惯。
做卡片、做摘抄、作书评,写日记,写周记,写随感,写心情,写哲理。“写”,不在乎写成什么样的规模,也不在乎篇章结构。写真实的内心。“写”一定要从写给“自己看”开始。不在乎所谓的“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第四,适当地训练考试题型
信奉周国平那句话:“如果语文的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学生是不应该惧怕考试的。”
董一菲老师的学生们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