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有感--中国的稳定
最近看了《看懂世界局势的第一本书》之后,发现自己对于世界现状有了还能多的理解,这本书平实简单,用最能让读者看明白的形式,论述了当今世界的一些现象以及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教会我们真正的国际视野理解世界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等规律,给人以全新的认识。
作者将地缘政治,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切入点,论述了当今世界的种种地理要地,展开叙述了历史上这些地区发生过的种种显现本质,让我们更加便于理解世界局势。
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国泰民安的政治原因,历史上的中国,自汉末至宋朝,整个政治重心南移之后的历史影响,自南宋整个政治重心南移基本确立之后,我国的中央政府历来就有“赋税自东南出”这一现象,而且从此之后一直延续至今天,今天的这一现状仍未得到改变,广东,福建,浙江等这一系列的东南省区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地,原因是这里繁荣的商业,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这里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古代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现实了东南特殊的经济地位,康熙年间,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赋税来源地,竟然占据了赋税的四分之三之多,可见这一地区的特殊性。而西北之地,和东北之地,作为国家重要的两个边疆区域,这里的稳定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稳定,历史上的不稳定几乎都是这俩地区引起的,康熙年间的葛尔丹之乱,雍正乾隆之时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等等,都引发了国家的危机,东北这个地域,更是特别,是护卫京师的战略要地,自明清以来,卫京师必保东北,保东北必须保辽东,这就与国际联系起来,辽东就是今天的朝鲜之地。由此,作者更是进一步论证了“传统国泰民安”的国家模式,即“保持东北,西北的稳定,保持东南的税收来源稳定”,这样国家便获得了整体的稳定和和谐。两北稳固,是关系国家的整体稳定的政治基础,也是保证东南税源稳定的政治保证;而东南的税源保证整个国家的运转,一旦这一来源停止,整个国家就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这一局面一遭到破坏,就会出现明朝末年和清朝末年的那种局面,再无力出现有力的中央政府,国家就衰弱了。
这就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因为举国牵与一线,一旦有事,后果不堪设想,回想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东南要地被日本,英国这些国家所把持,甚至英国在中国的税收要地派官设吏,左右中国的赋税,从而使整个国家为人所制,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毁坏了大量的工业厂房,只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从零开始,因为东南集中了整个国家的几乎全部工业,列强相继又侵占了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清政府治理下的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这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全局,这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只是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国家主权,彻底被列强牵制,好在那时候的中央政府中间出现了一些有识之士,比如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分别论述了基于“海防”和“塞防”的战略构想,其实从国家利益方面来讲,这两方面都有道理,因为“塞防”关系稳定大局,而“海防”关系国家税收,而这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利益。
正是这种国家发展模式有其大的弊端,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深谋远虑,在极不发达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分布着中国的大量重工业,作为万一东南有失,退避之所,另外不至于让全局出现失控的局面,当然这些原因也跟中国的地理有关,中国东北位于地势的第三阶梯,平原广布,这里极不利于防守,却又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赋税所在的重要地域,所以保东南就必须注重海防。又要同时,注重其他地区的自主造血能力,万一中国出现那种局面,可以保证依靠各个地区的自身力量,达到实现地区内的控制,不至于完全受制于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现在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正确性,这是长远而言,振兴整个国家的根本,目前这种情况还不算是很好,从长远来看,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事先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外向型经济,日常等一系列的国家建设深入进行下去,实现地区内系统完善的经济系统,使得中国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至于受制于人的目的才算最终达到。而目前这种情况显然达不到,毕竟深处西北西南东北中部的广大区域内,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完全没有达到经济系统内部的闭环循环,这就意味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进程。
而同时地处中国东北的广大发达地区,作为国家经济的引擎,仍然要保证自身优势的同时,接纳一些重要工业,实现自身的肌肉和皮肤骨骼的完全整合体,使得这一地区不仅存在重要工业,制造业,轻工业,还存在服务业等传统发达行业等,这才是完整的发展,关乎全局的发展。
唯有实现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才可以称之为根本实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预计将到本世纪中叶才可以达成,所以这一进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全面的,最终实现地域之间的平衡,国家的稳定也就此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