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董的印记个人精进管理上班这点事儿

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勤奋一定有方法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203人  波普董

经常看到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没有收获。

在了解到苹果CEO蒂姆库克每天早上四点之前起床,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每天五点半起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起床时间是6点,已经落后了多数人。有多少人看到这则消息之后满心躁动,开始定制自己的早起计划了?

可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比大多数知名的CEO都要起的早,为什么他们还是比我强几千上万倍?

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大佬起床后是在做什么,而自己又是在做什么呢?

只抓住早起这一时间轴,并不代表你就乘上了通往勤奋的电梯,更代表不了可以获得很多,一劳永逸。

早起只是通往高效的第一步,你还需要更多的方法,脱离“假勤奋”。

而在此之前,我们一定要认清出一个现实——努力真的不一定就有收获。

别人坐公车去上班,你非要跑步去上班,你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实质上人家比你先一步到达公司,已经处理完几件事情了,而你却灰头土脸的刚开始打卡。你认为你足够努力,而外界看来你只是一个每天卡点上班工作效率却很一般的普通职员。

其实很多人都是陷入了低勤奋的陷阱。表面上看似做了一天的题,读了一天的书,加了一天的班,非常的辛苦。大多数人接到新的工作任务都是直接去做,却很少有人去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求甚解成了多数人的日常。

例如老板让你去买瓶水,你直接出去就买了回来,结果发现并不是老板喜欢的牌子,于是又去换,并且找了好几家店才买到那个品牌的水,回来后老板说水怎么是常温的,你觉得老板人怎么那么挑,只好又出去换冷藏的。而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多问一句想要哪种水?多想一步天气这么热,冷藏的是不是会更加适合些?那么你的买水过程就会缩短很多,而且老板还会觉得你这个人很有心。

买水这件事情足够简单,但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做类似这样简单的事情,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么简单的事情做好呢?

这一切并不是人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待提升。

那么怎么提升呢?

国外著名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黄金思维圈“,里面就解释了我们和牛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多数人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是由外而内,即先考虑做什么?再去计划怎么做?最后再想为什么?甚至有很多人都不去问为什么?而是直接去做,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再去想解决方案。

这样子做事情虽然也能完成很多工作,但是很容易被事情牵着鼻子走,就像上面所举的一个买水的例子。老板吩咐去买瓶水,你接收到的信号就是:老板需要一瓶水,然后怎么做呢?我要去楼下的那间超市去买,因为比较近。为什么买水呢?因为老板让我去买的,我就照做就好了。

由外而内思考的结果,就是你几经周折,买到了老板要求的水,并且为了买一瓶水费了那么多功夫,你心里很不爽。有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着类似“买水”的小事,认为自己很辛苦,除了做那么多本职工作之外还得做些零碎的跑腿工作,这么勤奋的自己一定能够得到老板的赏识,获得晋升吧?

事实上老板却觉得你这个人不行,如果有晋升的机会肯定不能选择你,因为你连买瓶水这件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呢?

而黄金思维圈教我们要由内而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再去想我该怎么做?然后去实施做什么?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同样从买水这件小事开始,收到买水的任务,你得先考虑为什么?是因为老板渴了?那么现在是炎炎夏日,冷藏的肯定更加解渴。而且老板年收入过百万,他的品味肯定也不一般,他会喜欢什么样的水呢?揣摩不清楚,那不如去问来的直接。你获得了水的品牌信息之后,就要开始考虑怎么做?这个牌子楼下的小超市并没有卖,距离比较远的那家才有,那么你直接就会选择去距离远的那家。最后你才应该实施做什么?这样就把这件简单的事情做到一步到位,也比较容易得到老板的感谢,留下好的印象为你加分。

这个理论放到读书学习上面也同样受用。

我之前写过的关于读书的方法,工具书并不只能一页一页的读。你要先问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带着疑问去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解答的过程。其次再想怎么做?你得知自己的疑问在第六章可能会能得到满意的答案,那么你就可以直接翻到第六章。最后再考虑做什么?当然是带着刚才的疑问去看,你看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那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肯定要把重点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反复咀嚼反复看。这样你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读书也是功利性的,如果你只是想我要去读书,翻来翻去,觉得很多句子写的很好,摘抄下来,觉得很多问题解决的也不错,标注下来。那么相信我,一周以后,你连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估计都记不住了。

你努力了,却得不到想要的收获,你以为你勤奋,可是你方法错了。


PS:今日互动话题“你有过哪些假勤奋的经历?”欢迎在下方留言,没错,我们在很严肃讨论这个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