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

掌阅、QQ相继入场,电子书阅读器市场为何再次火热?

2017-07-11  本文已影响281人  c5b8672af7d6

作者:此间江湖年少

相信大多数人之所以知道电子书阅读器这一概念,主要是由于Kindle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然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图书电商排行榜排名前几的玩家中,几乎都有过电子书阅读器这类硬件的发布,如当当阅读器Light,京东JDRead,甚至包括后来的iReader电纸书和最近新发布的QQ阅读电子书。

整个电子书市场从玩家数量上看,似乎是一片红海泛滥的景象。然而根据统计机构IHS iSuppli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开始下降,2012年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比2011年下降36%,到2016年,整个市场的出货量仅仅为710万。而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320万。

所以对于新入局的这些原声电子书业务玩家来说,要想在电纸书市场扎稳脚跟,无异于要在Kindle这只本就饥饿的老虎的耽视下,完成虎口拔牙的壮举。

相对于“回归正业”的当当与京东,掌阅的iReader是一个更执着的探索者。继2015年8月发布第一代iReader阅读器以来,掌阅已经迭代了三个版本的阅读器产品。据掌阅科技CEO成湘均表示,其中第一代在开放预售的三天里,一共卖出了63万台。

吞并亚马逊中国市场图书业务版图的成功,促使京东和当当顺势切入Kindle的战场。然而在实体书与电子书的绑定消费习惯上,中国用户与国外用户有相当的差别。在国外,阅读市场上电子书的占比已经相当高,而中国1%左右的电子书阅读器渗透率让京东和当当的尝试掣肘,转而专心维护实体出版的电商业务,图书电商主导的第一波阅读器之热就此终结。

相较于国内电商平台对亚马逊的业务照搬,掌阅切入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有另外一套逻辑的支持。在网络文学持续爆发的大背景下,掌阅想要依托海量用户和超高IP流量,通过阅读器实现收入和品牌的双提升。

然而悖论就此形成。打造专属阅读器固然是品牌的灵性操作手法,但是掌阅固有的品牌调性反过来影响了iReader电纸书的品牌塑造。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Kindle,你会认为这是“终身学习者”;但是如果他用的是iReader电纸书,你大概率会以为他是在看小说。

尽管过程坎坷,iReader电纸书却是掌阅在摆脱网络文学标签累赘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掌阅App早已围绕出版电子书籍开展重度运营推广,并且表现可圈可点。iReader电纸书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掌阅业务重心转型的一个标志事件。不过还需提醒的一点是,在如今电子书体验极差较小的市场环境下,第三版的iReader Light在产品和销售策略上依然在围绕性价比做文章——要知道,真正“高知”的用户,又怎么会对这几乎可忽略的差价表示敏感呢?

另一名以同样入局的玩家——QQ阅读似乎在这一点上理解较深,推出的首代产品就把配置飙到最高,甚至不惜给出1099元这一高于Kindle均价的价格。值得一提的是,QQ电子书阅读器在差异化上明显下了更深的功夫,单就一个3.5mm的耳机插孔足见其对于有声书布局上的考虑。

掌阅和QQ电纸书阅读器都是亚马逊KPW的对标品,两者意图通过更加长尾化且流量更高的网络文学切入,慢慢实现对电子出版书的统治力。具体成效如何,接下来的市场销售表现,至少会给我们一个大概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