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25)▏如果不懂人心难测,“慈善”与“良政”
题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政府为了发展殖民地经济。
在非洲撒黑尔地区打了数千口水井,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
五十年后,撒黑尔从一片肥沃的草原变成了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天地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以上就是通行原文与译文。
【第七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在日本,有一位很著名的女禅师,法号叫慧春。
由于当时日本还没有尼姑庵,她只好和二十名和尚一起在某位大禅师的座下修行。
她十分貌美,虽然削去了头发,披上了素衣,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魅力。
因此,有一些和尚对她偷偷动了春心。
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和尚的情书。
在情书里,和尚对她表达了真诚的爱意,并希望慧春能答应他一次私下的幽会。
——(美)保罗·李普士《禅的故事·第四则》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你是慧春,会如何对待和处理这名和尚的要求呢?
2、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号慧海,人称大珠慧海禅师。
弟子们根据他的言论整理出了一部著作,分为两卷:
上卷叫《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卷叫《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据《诸方门人参问语录》这一卷的记载,曾经有一个人给大珠慧海禅师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
什么样的难题呢?
话说有一天在码头,一艘大商船缓缓地靠在了岸边。
这时候,站在岸上的船夫问:
“慧海禅师,我刚才看到这艘船在靠岸过程中,压死了不少淤泥里的螺蚬。”
慧海禅师点了点头说:“没错,我也看到了。”
“但我有一事不明。”
“请讲。”
船夫咳嗽了几声,然后说:
“有人乘船上岸,船却碾杀了螺蚬众生。
请问这是人之罪?还是船之罪?”
如果你是大珠慧海禅师,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会如何回答呢?
3、
在佛陀的时代,古印度有一些传说中的天上的乐师叫乾闼婆王。
因为他们喜欢佛法,所以常常以美妙的琴乐来供养佛陀。
有一天,一名乾闼婆王为佛陀弹琴演奏。
琴声美妙动听,山河大地之上,回音袅袅。
这时候,大迦叶尊者情不自禁,随着琴声翩翩起舞。
乾闼婆王十分疑惑,问佛陀说:
“世尊,阿罗汉应该“诸漏已尽”,怎么会有跳舞的余习呢?”
佛陀回答说:“哪有什么余习?不要毁谤佛法哦。”
乾闼婆王不好多问,于是又开始抚琴弹奏。
结果一连弹了三次,迦叶尊者也跟着舞了三次。
乾闼婆王忍无可忍,又走过去问佛陀说:
“世尊,大迦叶刚才起舞三次,不是余习吗?
佛陀说:“他跳舞了吗?我怎么没看到?”
乾闼婆王哭笑不得,质问说:
“世尊,你怎么能打诳语呢?”
——《五灯会元·卷一》
如果你是佛陀,面对这样的质问,会如何回答呢?
3、
公元1501年的一天,明代大儒王阳明去杭州视察。
在当地的虎跑寺中,遇到了一位老和尚。
据庙里的人介绍:
这位老和尚已经闭关坐禅三年,不说一语,不视一物。
王阳明十分好奇,当场大喝一声:
“老秃驴!你整天闭着嘴在说什么?整天闭着眼在看什么?”
老和尚一听是高人来访,于是睁开眼睛与王阳明攀谈起来。
两人谈了一会儿,便因话不投机,相视无语。
这时候,王阳明突然问:“有家吗?”
老和尚说:“家中尚有老母在。”
“想念吗?”
老和尚双目微闭,沉默半饷。
突然有些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本心如此,何需自惭?”
——《王阳明全集·卷三三》
老和尚泪流满面,称谢而去。
第二天,便收拾行礼回家了。
4、
没错,人生的一切问题,王阳明都给出了的答案。
这个答案只有四个字:
“本心如此。”
王阳明所谓的“本心”,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
自然者,自然而然也。
至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上面三个故事的答案了。
5、
首先,慧春女禅师修行很高。
所以当她看到情书时,心里想:
“既然喜欢,为什么鬼鬼祟祟不敢说出来?”
所以第二天,当大禅师在堂上讲法完毕后。
慧春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说: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匿名的情书。
现在,我就站在这里。
如果你真的喜欢我,那就过来拥抱我啊。”
半响过后,无人应答。
于是,慧春语重心长地说: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据说慧春的话音还未落地,堂下写情书的那个和尚便顿悟了。
当然,也可能是他们的境界本来就高。
所以慧春才决定用非常的手段,去点化那位悟性非凡的和尚。
6、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
顺心?还是违心?
这还真是人生的一大难题。
那究竟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王阳明的答案就是三个字:
“致良知”。
也就是要找回你的本来面目,还原你的本心状态。
7、
其实慧春女禅师所说的“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并非原创,而是引用自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
这句话的下一句是:
“明真一如,不药而愈。”
所谓“一如”,即是“如一”。
所谓“明真”,即是“妙明真精之心”。
也就是说:
当你的“妙明真精之心”始终“如一”的时候,自然不会犯“心病”。
至此,我们就会知道:
其实慧春让和尚站出来拥抱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和尚自己。
因为他已经离开自己的心太久太久了,已经忘记了最初的那一份天真和妙明。
所以慧春的一句警语,才使他幡然醒悟,终于在内心中重新拥抱了一次那个久违的自己。
6、
第三,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知道:
释迦牟尼并没有打诳语。
为什么呢?故事的后续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反问乾闼婆王说:
“你抚琴的时候,山河大地、草木沙石是不是都充满了回响?”
乾闼婆王说:
“是的,世尊。”
释迦牟尼说:
“大迦叶也是如此,所以他不曾在跳舞。”
听完此言,乾闼婆王信服拜谢。
没错,释迦牟尼的意思是:
大迦叶并不特殊,他同样是山河大地草木沙石中的一员。
你的琴声如水一般在他心里流淌,他的心识又在身体里流淌。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哪里是什么“诸漏未尽”?哪里是什么“余习”呢?
他那是用心如镜,与天地融为一体。
所以他不曾跳舞,他只是在追随自己灵魂的脚步。
释迦牟尼的这种理论,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吗?
7、
至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大珠慧海禅师面对是什么问题了。
所以,当船夫问“螺蚬之死,究竟是人之罪,还是船之罪?”的时候。
慧海禅师大喝一声:
“人船两无心,罪正在你!”
船夫疑惑地问:“这是为什么?”
慧海禅师说:
“狂风折树,暴雨催花,本没有造作者,也没有承受者,自然而已。
按你的说法,这大千世界之中,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是罪人?”
没错,慧海禅师的意思是:
“正是因为你有罪恶的观念,所以天下众生在你眼里才都是罪人。”
狮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吃羚羊是一种罪,羚羊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吃草是一种罪。
因为它们天性使然,本心如此。
这,就是“道”。
7、
《圣经·出埃及记》里面有一则记载:
摩西带领犹太人出走埃及,他到山上去祷告。
上帝突然现身,摩西就问:
“你是谁?告诉我,我才好对百姓说。”
上帝说:“I am who I am。”
这句话,我们中文都一般都翻译成:
“我是自有永存者。”
这个翻译虽然很准确,但是太抽象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哲学气息吓走了不观众。
其实,最好的翻译是一种“灵魂的转世”。
我们完全可以把《圣经》里的这句名言中国化,即:
“我就是那本来的自己。”
8、
再比如,佛法中的“如来”是什么意思呢?
《转法轮论》里有一个解释非常绝妙:
“如实而来,故名如来。”
儒家同样是如此,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就宣称自己说:
“从心所欲不逾矩。”
9、
在古希腊时期,吕地亚的一位国王去拜访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
他穿金戴银,全身上下披满了发光的珍珠和闪耀的宝石。
他发问说:“梭伦阁下,你是否见过比这一切更美的东西?”
梭伦回答道:“当然!公鸡、野鸟和孔雀。”
国王问:“它们美在哪里?”
梭伦说:“它们的身上闪耀着自然的光辉。”
9、
其实,无论是基督教、佛教、古希腊哲学或者儒家的学说,他们所表达的终极内涵跟《道德经》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道法自然。”
而前面几句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其实只是一种铺垫。
老子的《道德经》归根结底是给人看的,所以为了便于理解,才不得不借助于“天地道”作为依次类推的地基。
所以老子这一句话的核心含义只有四个字,即:
“人法自然。”
10、
好,以上所讲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都只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的。
然而,如果将“道法自然”的原理提升到政府和国家的高度,那么又该如何去运用呢?
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
11、
先讲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澳大利亚:
故事,要追溯到1859年的一天:
当时英国的一名澳洲殖民农场主为了排遣无聊,托人从英国运来24只欧洲兔,用以打猎娱乐。
没想到,澳洲气候温润,遍地青草,又没有鹰、狐、狼等天敌环伺。
兔子来到此地,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掉进了繁殖的伊甸园。
七年之后,兔子的后代们迅猛增长。
以平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
到了1926年,全澳洲兔子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亿只!
我们要知道,而当时全球人口也不过二十几亿。
你一定会问,当地政府为什么不采取处理措施呢?
当然处理了,一开始他们就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
结果没想到的是:
狐狸对于抓兔子之外,更喜欢澳洲当地另一些呆萌小物种,比如小袋鼠、袋狸等。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狐狸在澳洲同样也没有天敌。
最后据统计:
因为兔灾而引进狐狸的政策,使得生态恶化,食物链崩溃,澳洲本地的原生物种至少灭绝了几十种。
引进狐狸失败以后,澳洲政府又相继采取了猎杀、投毒、修筑藩篱等的政策、甚至动用了空军播撒化学武器,但最终都没有解决“兔灾”。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美洲引进了一种依靠蚊子传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才算是勉强控制住了局面。
但是,一百年前的二十四只兔子:
给澳大利亚所造成的损失是一笔天文数字,完全无法估量。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因为我们人类每一次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尽管都会付出沉重而惨痛的代价。
但是,我们似乎从来都不长记性。
即使下一次遭遇同样的陷阱,或者是类似泥坑,依然会一脚踏进去,死不旋踵。
黑格尔就曾说过一句名言:
“我们从历史上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都不会吸取教训。”
没错,我们不仅总是违背自然规律。
更可怕的是,我们还经常会违背社会规律。
纵然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高喊着“道法自然”,但我们从来就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1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非洲的悲剧:
在当今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这一代周围,有一片沙漠地区叫撒黑尔。
其实在半个世纪以前,撒黑尔还是一片肥沃的绿洲,供养着十几万牧人和几十万牲畜。
那么,为什么会短短几十年间撒黑尔会从一个绿洲退化成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呢?
因为两个字:
慈善。
没错,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慈善。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撒黑尔还是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殖民当局发现当地没有水井,所以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灌溉农田都十分不便。
于是,殖民当局做出一个非常善意的决定:
打井。
当然,你也可说这是法国殖民者为了更好地搜刮利益。
总之无论动机如何,打井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在法国殖民当局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
没过多久,好几千口水井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撒黑尔的大地上冒出来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
灾难竟然也就在此时悄悄跟随而来。
为什么呢?
因为在没有水井以前,当地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形成了一种与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生态。
农耕民族靠天吃饭,游牧民族逐水而居。
双方还可以互通有无:
比如游牧民族可以用马匹换粮食,农耕民族也可以用干草换羊皮等等。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却也算是有滋有味,无忧无虑。
但是当水井出现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因为到处都是水源的时候,游牧民族何必要逐水而居呢?
围绕着水井定居,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游牧民族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接着,他们的牲畜当然就越来越多,领地当然就越来越大。
那么相对应的是,植被越来越少,绿化地区越来越小。
直到有一天,放牧过度,土地开始出现沙漠化。
再接着,当地的生态开始崩溃。
牲畜开始大量死亡,于是饥荒、瘟疫、以及战乱等等接踵而来。
最终,撒黑尔沦落为人间地狱,然后变成了今天这样一片荒凉的大漠。
原来,慈善有时候也会开出恶果,为祸人间,其造成的危害甚至远远大于天灾。
13、
而且这一幕悲剧并不只是非洲的撒黑尔才有,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比如美国的波士顿牧场、巴西的雨林,挪威的渔业开发区等等都曾经不同程度地上演过。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政府的干涉,既没有顺应人性这一条社会规律,也违背了天地之间的某种自然规律。
这就是领导者没有效法“自然”,主观性地盲目发布政令的结果。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后来的庄子也继承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法自然”的地基上。
他又修建起了两个著名的概念:
一个叫“在宥天下”;一个叫“治天下”。
所谓的“在宥”,历朝历代的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其实无非就是“自在+包容”的意思。
就是说你要给老百姓一定的自治权,然后容忍他们的一些“自组织”。
政府越俎代庖地插手、自以为是的干涉,往往只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所以,治理天下就应该顺着“人性”往前捋,朝着“人性”的方向引导。
顺应社会规律,适应自然规律。
使天下自动沉淀出其本来应该有的格局和秩序,而不是靠发布政令来强行治理和搅动,甚至是一意孤行,截断众流。
14、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之所以一败涂地,根源就在于此。
当然这两次变法的内容纷繁复杂,我在这里只讲两点简单的条文。
比如王莽改制中有一条是:
禁止买卖奴婢,而且将奴婢的称呼改为“私属”。
这一条政策不可谓不好,动机不可谓不高。
即使放在现代社会看,也绝对算的上是一条反歧视、尊重人权的先进法令。
但是结果呢?
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避孕措施,穷苦人家生下了孩子要么养不起,要么养到几岁不得不放弃。
然而,法律却偏偏规定不准卖给富人。
怎么办?只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杀婴,或者任其自生自灭。
一个是造反。
如果你是父母,会选择哪一个?
而无论是哪个选择,王莽的这一条法律都无疑制造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所以,王莽改制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15、
再比如说王安石的“青苗法”,所谓的“青苗法”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国家放高利贷,利息是20%。
比如春天之前遭遇某种天灾,在青黄不接之际,农民可以向政府借贷。
然后等到秋收时,再归还本金和利息。
如此岂不是国民两利,皆大欢喜?
这一条政策不可谓不好,动机不可谓不高。
即使放在当代社会来看,也绝对称得上是“国家信贷”的先锋之作。
但是结果呢?
苏东坡曾经在一份《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的奏折里谈到,青苗法实行二十年:
“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失败的原因当然有很多,用人不当,官僚腐败,缺乏监督等等。
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些原因,那就会陷入是一种肤浅的皮肉之见。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没有相匹配经济基础。
16、
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手术刀一解剖,就立马真相大白了。
一切改革的本质,其实都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就是土地私有制,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就是大地主。
那么地主的最大利益是什么?
当然是兼并土地。
而“青苗法”对地主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就是通过向农民贷款和收息,减少地主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即强化公权力而削弱私人权力,这种做法在封建社会其实是最危险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经济基础预判上,注定会失败。
17、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就曾经说:
“王安石的很多经济思想和社会见解,与古人远,而与今人近。”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你无法在农业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成功地实行商业资本主义的政策。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政治制度。
所以,王安石变法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用老子的话说,这就叫:
“道不法自然”。
18、
因此历史上有一个共识认为:
“王莽改制”直接导致了新朝的灭亡,“王安石变法”则间接地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而这一切,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早就有所预料。
所以他才大声疾呼:
人君要“在宥天下”,千万不要“治天下”。
简而言之一句话:
治天下者,天下必乱。
19、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印度北部有一篇山区叫阿尔莫拉,其中有着丰富森林资源。
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有一天,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宣布:
阿尔莫拉山区的森林土地一律归政府所有,任何居民不得随意砍伐,放牧或者烧荒。
政令一出,全民哗然。
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可以说是以一种自古以来都前所未有的热情去暗中偷伐森林。
这是为什么呢?
政府出发点是这样的:
将森林收归国有,政府出力,自然就可以合理利用,从而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
几百年以来,当地的居民经过各种权衡和博弈,早已经将森林的土地所有权合理划分完毕。
每个人的地盘,每个村庄的势力;每个人的砍伐数量,每一群牧羊的出行范围等等,也早已经嵌入了相关的习俗和规定。
当然,这种自发组织的处理方法可能不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入,也不会给政府缴纳更高的税收。
但是,当地人的生活已经跟环境合二为一,形成了某种共生状态。
政府一旦插手,势必会打破这种平衡。
因为森林土地一旦收归国有,无疑就相当于在老百姓的心中划了一条红线:
从此,森林与你无关了。
那么,面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偷伐呢?
没错,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殖民当局用“治理”的手段,打破了当地居民的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老百姓为了寻找某种心理补偿,自然会滥砍滥伐,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直到有一天,扰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0、
所以到了1921年的时候,森林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
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成立了森林委员会,将大面积的森林重新划归到大众的手里。
又组建了森林村务委员会,协助处理,上下合作,问题才算是得到了有效遏制。
政府前前后后折腾了七十年,赚到的钱最后还是要拿出来再去修复整个森林的生态。
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讲,这叫:
竹篮打水,宝山空回。
或许唯一收获的,是一个教训。
这个教训就是庄子所告诫的“在宥天下”,就是老子所教导的“道法自然”。
21、
最后,我们用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作为结束吧。
在一个初春的日子,彼得·圣吉和几个朋友到郊外划船。
突然,一个醉酒的年轻人从橡皮筏上掉进了冰冷的水中。
由于所有人都在水坝上,距离太远,所以无法搭救。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漩涡里挣扎,他拼命地向下游滑动,想尽快逃生上岸。
结果他越是奋力挣扎,越是被涡流拉拽在原地打转。
最后他耗尽了体力,沉没下去了。
没过几秒钟,他的尸体就在下游漂浮上来了。
——《第五项修炼·第六章》
彼得·圣吉感叹说:
“他为了上岸,拼了性命都没有做到。但是水流却只用几秒钟就替他完成了。如果他当时顺着回流潜下去,应该可以保住性命。
没错,他的死,正是因为他对涡流的抗争。
可惜,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这一点。
其实我们人类的历史大抵都是如此,以为“人定胜天”,以为“动机高于一切”。
社会运行的规律,就相当于是一个水里的涡流,而且更加凶险百倍。
政府所颁发的每一条政策,就相当于是一个跳入涡流的逃生的人。
任何一条逆流而动,反规律而行的政策,最后都会像那个醉酒的年轻人一样,淹死在社会的涡流之中。
所以老子才会特别强调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下半部分【完】
【备注①:非洲撒黑尔沙漠的悲剧取材于(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第十五章·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
【备注②:印度阿尔莫拉森林的悲剧来源于(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第十二章·财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