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今中外诗歌中的乡愁

2018-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巴山雪儿

                  关于古今中外诗歌中的乡愁

                                ■山田耕夫

        走进中国那条长长的诗歌河流,映入你眼帘的莫过于“乡愁”,太刺眼的字眼,弄来一串又一串诗人,为之倾注大量过大量的心血与精力;也弄来一批又一批读者,为之痴迷而茫然。难怪四川著名的诗评家流沙河先生在谈到这类诗时,他说,“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

        今天,我也来说一说对这类诗歌的感受。诗人将乡愁溶于物象,再通过物象传达给读者,对诗人来说就算完成了他们的文学使命。我看也是这样,也应该这样吧。现代诗歌里,写乡愁这类的诗歌,我认为有点让人回味无穷的,让人(特别是读者)舍不得离开的诗人,就要数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了,他的《乡愁》红遍了整个中国,直到今日,还未有退热的迹象。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据说是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十年动乱”之中,因政治的原因,台湾与大陆还没有实现“三通”,他们的思乡之情,只能隔海相望,两岸诗人通过写诗来寄托一下对故土的相思之情。古有“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今我拿来放到此处,正好也是“两岸最相思”。

        如果读者是四川达州人的话,将余先生的《乡愁》,用我们四川方言诵读一遍的话,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头的。我记得我读这首诗大概是在我读高中的那年头,当时,我说句实话,没有读出现在的感受来,觉得余先生的诗也不怎么样,太无味啦,哪里可以品到一点“乡愁”的味呢?还是古人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呀,那时候的我,哪里知道什么愁不愁的,就更莫说去感悟余光中先生的那份情感了。到了上大学的年头,和家中父母兄妹有过短暂的分开,月明中秋时,依窗望见校园的月亮,知是故乡的月亮也该如此,此时的父母兄妹又在做啥呢?说句实话,我也悄悄患上了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了。找来一读,才深深振撼了我,那句句诗,没有哪一句不是在写我。

        所以说,本来就是一首好诗,当你无法走进它的特殊情感的时候 ,你也会觉得不怎么样。读诗,关键是要你全心走进那份情感,才会收获到诗的艺术效果。当你带上相近的情感去朗诵时,才会有那份诗歌的真实。不信,你可以去试试。

        一首诗写得好与不好,你要用心去感受它才知道诗那根跳动的脉搏。有时候,你的眼睛会欺骗你的。有人说,有时候诗如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它,那还需要叫你来说些什么呢?那诗你读了,别人也读了,感受都有了,还要别人来说什么?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一样的诗人琢磨成的,有时候而是有一种“本天成”的感觉,通过诗人的“妙手偶得之”之后,就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不,诗人就是诗人。他的诗,是他用心去写的。《乡愁》既然是余光中写他的个人情感经历,也终于写出大家共有的感受,这就是诗人的不同。那可惜的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的遗憾等等如此的情感,其他台湾人都有,为什么被余光中先生写出来了?其他人却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想想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才知道诗人的情感有多么的珍贵的同时,又是非常及时地抓住它,才能成为读者面前所读到的诗。

        古往今来的中国,那故国那故乡那故园,无不留下人之所恋的情感种子。数千年过去了,古今仅是那样的相似或一样,中外也相同的种子如南国红豆,弄得满山遍野都是。读读唐诗宋词,读读《欧美文学》中的那些同类诗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乡愁”来袭。犹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抒写的那样,“乡愁”“乡愁”,永恒的诗歌主题,一直流淌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多得叫人吃惊的“乡愁”,站到古今中外的窗边望明月,才知道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应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歌,中国的诗歌能够这样承传数千年,靠的是什么呀?靠的是诗人心中那种流淌着民族大血大管里的血,靠的是象大山脊梁一样的民族精神!

        在读大学的《欧美文学》时,我读唱过这样一支歌,歌中写道,“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据说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比较流行。现在还记得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改过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其主题依然是“乡愁”,这样的“乡愁”力量,换来的是什么?是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为之奋斗抗争!在上世纪那三四年代,“乡愁”的力量,可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让他们在“乡愁”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凉,而且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唱过《长城谣》的人都有很深的同感,“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不是吗?

        读吧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今的那些类似于“乡愁”的诗歌,多数语句都十分明白易懂,这是不是这类诗歌的特点呢?我也说不好,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今中外的“乡愁”是相通的或说是有七八的分相似,所以说,读“乡愁”这类诗如读自己。既然是读自己,那又有什么读不懂呢?有人说,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 “一读就懂”的诗。其实,在中国古诗词中,这样的诗基本上都是“一读就懂”。

        我想,数千年的中国诗史,经过诗歌先辈们的无限努力后,让诗歌走向民众,成为他们的诗歌,“乡愁”一类的诗歌,在今中外而言,算是开了先河。读懂中外诗,我看不是梦。余光中先生的身体力行,在于他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是值得我们这些诗人们潜心揣摩,从中好好地学习学习。为中外这类诗迎来辉煌,算是对中外诗歌的发展所做的实事吧!

        好,对中外诗歌中的“乡愁”一类,我就谈这么多,望同仁批评为要!

                                        2018.9.16.于达州蒲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