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陪伴

2021-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吉吉书香

      一个清晨,打开朋友圈,看到的第一条信息是珍发的。珍是我妈妈家的保姆,即将去香港打工。她在朋友圈发了和我妈妈的自拍照,留言“纵使有千万个不舍。。。。。。终究还是要离开。。。。。。祝阿姨身体健康”

      我看了一怔,不知不觉,珍已在我们家住了五年。当时雇她主要是为了照顾我爸爸,爸爸走后,我们看她忠厚、本分,决定继续留她,一来照顾妈妈的起居饮食,二来可以给妈妈做个伴。

      几年的相处,也并非总是风和日丽。珍为人虽然老实可靠,但非伶俐之人,而母亲性格强势要求高,相处时摩擦、猜疑时有,幸得哥嫂从中调和,终究相安无事,渐渐地,妈妈对珍多了份依赖,珍也渐渐成熟、大方,成为了家里的一份子。尤其爸爸离去后,虽然哥嫂一家每天过来一起吃晚饭,姐姐和我也每周回来看望,但陪伴母亲度过每一个寂寞夜晚的,是珍。

      这样的情形,在现在的城市很普遍。想来也惭愧,花钱请个阿姨照顾老人,似乎已完成了基本义务,那些繁重的、琐屑的甚至肮脏的事情都是阿姨做,卸除了这些令人难受的家务后,子女似乎可以轻松、自在地表达孝心了。

      其实,父母最渴望的不是照顾,而是陪伴。然而,现实中,子女又能给予多少呢?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那对老夫妇兴致勃勃到东京探望子女,却只在子女家中呆了短短几天,就被忙碌的子女安置到海边所谓的度假,最后老人家落寞地离开。影片只是讲述了现象,并无过多是非评判。是啊,生活哪能轻易定义?或许没有对错,只是父母与成年的子女,已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并非亲情、道德可以简单就把彼此的生活融合一起。

      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是这些阿姨。

      回家探望母亲时,她说珍离开时,走到电梯口,还回头抱着她,依依不舍,说一年后还回来照顾她。

      很感激珍。即使我们和母亲同住,怕也没有这么和谐。所谓相爱相杀,生活习惯的不同,理念的冲突等等,轻而易举就突破了各自的个人边界。而卸去了亲情和道德的绑架,保姆和老人,简单、纯粹的关系,却往往生出了彼此依靠的情感。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然而,总有一方会先走。又道,养儿防老,但也往往无法朝夕相对。

      人世间的缘分就是这样奇妙,晚年陪伴身边的人,却是原本萍水相逢的陌路人。金钱确保的只是双方的义务、责任,但日夕的相处中,共同的生活里,这些阿姨却往往成为了老人最亲近的陪伴,温暖着老人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