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的七月七
今天有两个老乡朋友在家里做了7月7的面果子, 发了图片还送了实物。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的七月七。
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语叫"莱阳人性子急,拿着7月6当7月7。" 1961年10月以前,我们是属于莱阳县的, 整个莱阳的风俗都是从7月6就开始过7月7的。
7月7在我们小孩子心中是个挺大的节日, 父母提前赶集买来一种叫花红的小果子, 个头儿跟山楂差不多, 果子的一面儿彤红,一面儿微黄。 还有一种叫奈子, 奶白色, 个头儿比花红要小。
母亲在初六这天发面, 面发好以后做小果子。 果子是在卡子里面儿卡出来的, 卡子是木头做的, 有两寸左右的宽度一尺半的长度, 在相同的间距里凿出不同的花样。 我家的卡子上 有小动物,还有荷花莲蓬, 有桃子,杏子等。母亲把面揉成剂子,一个一个的摁到模子里, 厚度与卡面齐平, 在面板上一磕, 十个面果子就出来了, 图案清晰。 待所有的面都做完之后, 把铁锅烧热,在锅里烙。
烙果子的火候很重要, 火大了就糊了。 这种时候都是母亲自己烧火, 点火后锅灶儿里撒上碎草沫子, 冒烟,不起火苗儿, 用温火慢慢的烙。 还要不停的翻个儿, 使受热面均匀, 这样烙出来的果子有点微黄, 甚至不黄,但是绝对是熟透了。
我们围在灶间看着, 差不多快熟了的时候,母亲会从锅里拿出来,掰开用手按一下, 辨别是否熟了,然后分给我们尝尝。 确定熟了,母亲会把灶里的草木灰扒拉到锅灶的两边, 彻底给锅降温, 小果子还要在锅里待一会, 也还要再翻倒几次才拿出来放到小葡萝里凉透。
这期间,母亲开始穿针引线, 线要用两股的, 这样结实。 线的一头要栓上一根横着的小草棍, 用它挡住第一个果子使其不脱线。 然后按照不同的花样均匀的把小果子和花红、奈子,一个一个的穿到线上,约有两尺左右的长度,再把线头系到尺余长的小木棍上。 我们像提灯笼一样横握着木棍,一长串果子就成了每个孩子炫耀的好东西。
吆喝着追赶着跑到门外的街上, 早有人出来翩弄了, 果子的大小都差不多, 差别在颜色上。谁的母亲性子急,有的就有点儿糊了。 小孩子不在意这个,大家挑着自己的果子比长短, 比花红的大小。 我家对门儿的二大妈家,一窝八个孩子, 他们自己在街上就够热闹了。 胡同里的孩子都集中到南北街上, 三四十个。 有的男孩子忍不住馋, 一会功夫一半儿就没了。 这时候考验的就是耐性。 我们一般会过一天把花红和奈子吃掉,果子舍不得吃,放好多天。 有的人家能坚持,把果子当玩意儿挂在墙上了。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面做果子, 7月7就没有记忆了。 65年上中学住校, 人也长大了, 小时候七月七的期盼没有了。 母亲保留了做大果子的习俗, 我们老家叫火烧。 也是用大卡子做模具做出来的。 有的还加上花生馅儿或者红糖。
来开发区后,当地没有做果子的习俗, 我也不记得母亲是否还做过果子。 这么多年来我没做过, 孩子小的时候也没做。 7月7这天我们忙活生日。
如果不是朋友做小果子, 我都想不起老家七月七的风俗了。
下午4点于姐来给我送她做的小果子,于小妹做完果子累的躺在床上,说休息一会过来。坚决不让她过来送了, 等我自己过去吃。 她俩都是用鸡蛋、奶和面做出来的果子, 口感,营养都是小时候的果子无法比拟的, 但却缺少了小时候果子的样子和韵味。
现在谁还能静下心来做母亲们曾经做过的小果子呢? 就是有人做,孩子们能找到我们当时的愉悦和幸福感吗?
不知道老家和莱阳现在是否还保留了做小果子的习俗? 此刻有点儿想家了。
于大姐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