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7)

2023-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惑惑来了

《经典常谈》的第十二篇,朱自清先生谈的是“诗”。这里的诗,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不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我们知道,《诗经》是四言诗为主的,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是今天我们读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五言或者七言的,那我们就不禁想知道,诗歌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朱自清先生以简练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诗歌的发展史。

1.五言诗之源头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一首首诗歌表达着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到了汉代,汉武帝专门设立了乐府机构,用来采集代、赵、秦、楚等地的歌谣和乐谱。乐府里还养着各地的乐工,有好几百人,他们的工作,似乎就是演奏这些乐歌。这些乐歌的乐谱,后世的人渐渐就看不懂了,而乐歌流传下来后,被称作“乐府诗”。所以说,所谓的乐府诗,和《诗经》一样,其实就是早期乐歌的歌词。

和《诗经》不同的是:《诗经》被称为雅乐,而乐府诗被称作“楚声”或者“新声”。屈原的辞就是楚声的代表作,汉初的人们认为楚声比雅乐好听。汉武帝时“新声”盛行起来,这种曲调来自西域或者北方狄人的军歌。和雅乐《诗经》相比,楚声是长短不齐的,新声更是长短不齐的。不过,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诗,比如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等,它们就是五言诗的源头。所以说,乐府诗开创了五言诗的创作传统。

2.五言诗之发展

乐府诗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它讲社会风俗,讲历史和游仙的故事,还表达男女的相思爱慕和离别之情,这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题材。因此,好听的曲调配上喜欢的内容,乐府诗能够风靡一时就很容易理解了。汉哀帝即位后,曾经想禁止乐府诗,因为他觉得这些诗歌的内容有伤风化,想恢复《诗经》的雅乐传统,然而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不懂雅乐了,只能作罢,乐府诗依然十分流行。

到了汉末,一些文人也开始仿作五言诗了,但早期的文人作品“质木无文”,也就是说既没有内容,也缺少文采,直到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才是乐府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十九首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都模拟乐府诗中的言情的内容,表达着相思离别、人生无常、以及及时行乐等情感,也有一些对奸臣当道、贤人放逐、知音难觅等人生际遇的感慨,后一类诗歌显然受楚辞影响很大,属于“失志”之作。“古诗十九首”树立了五言诗的标准:自然达意,委婉尽情,温柔敦厚。一直到唐代,五言诗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在发展。

汉末建安时期,出现了“三曹”“七子”,“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其中曹植的成就最高,因为他把自己受到哥哥猜忌后的忧患苦闷的情感,都自然流露在了诗歌之中,自成一家。而其他人的水平还仍然保留在表意明白诚恳的歌谣本色上。“七子”中的刘桢,曾得到曹丕的夸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不过,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是曹魏时期的阮籍,他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阮籍信奉老庄,生于魏晋乱世,不满于司马氏三代专权,便把一肚子牢骚发泄在诗和酒里。他写了八十多首《咏怀诗》,仿照楚辞的写法,托花鸟草木之名,言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的道理。他讽刺很多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没有远见和胸怀,实在是可怜之极。他的诗歌里充满了悲悯的情怀,还为了避祸用了很多典故,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但是这也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开创了抒情一派的五言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