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我们都能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心理学和哲学读物,作者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世界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10岁的侄女看着书皮上的字问我:“啥是被讨厌的勇气?” 我说:“就是不怕别人说,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侄女还是不懂,她太小了。我也没多说,她的这个阶段,需要外界的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为她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所以,关于本书中阿德勒倡导的教育中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的观点,我不能完全接受。等看了《幸福的勇气》中的详细论述,我可能就懂了吧。下次再说。
这本书采用的是对话体,一位图书管理员和和一位哲学家的谈话,5次谈话,5个夜晚,5个章节,分别围绕“不幸”,“烦恼”,“自由”,“被讨厌”,“当下”,5个关键词展开,这只是我找到的关键词,可能不合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书说,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真理和目标。它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第一点,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真理和目标。它认为人生的重大目标是个体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达到这个目标要以分离课题为入口,建立共同体为途径。分离哪些课题呢,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些课题都跟人际关系有关,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所以也可以分为“自我课题”和“他人课题”。我们不仅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同时避免“多管闲事”,哪怕是亲密的人也是抱着“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态度,还要有“即使预见了前路的所有悲伤,依然愿意前行”的勇气,无期待,无干涉,无畏惧,并且接纳“人生是孤独的”这个事实。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英语说是“social interest”, “对社会的关心”,具体来说,是对他人的关心。怎么建立共同体呢?
自我接纳:完完全全的自己,喜欢自己的一切,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存在即合理。
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任。“就好比贷款保证人有时也会蒙受损失一样。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这样才能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但是信赖与否是自我课题,背叛与否是他人课题,我们只关注自我课题,就会少些烦恼,多些潇洒。
他者贡献:在为他人服务中体验中自我价值,主要是工作中,这种贡献感是幸福的源泉。但“工作狂是只关注人生特定面的人生谎言”,是“设立种种借口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
第二点,它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你变了,世界就变了”。我们既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所以我们没必要改变他人。对他人,我们视为“伙伴”,并感谢存在。怎么改变自己呢?“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决定我们的意义。还有就是“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不幸,是因为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改变,勇敢迈出第一步。
第三点,它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即“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手中的牌多少好坏都无所谓了,关键是如何打。又回到了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关于人的目标
树立“我有能力”的意识,追求自立。
树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与社会和谐共处。
这两个目标用两个字概括是“幸福”,“幸福即贡献感”,而且不来自他人的认可,来自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附:文中金句。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不是一条线,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人生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被讨厌的勇气》:我们都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