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文章框架,你都学会了吗?
文/爱吃土豆的佩奇
1
首先,我先声明,这是一个我的听课作业,不过这是个有干货的作业。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问问,写作那么多年,你清楚自己的文章是怎样的框架吗?它们逻辑结构严谨吗?如果你还是只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东拉西扯,那么我的这篇文章,你应该看看。
一般来说,很多从事新媒体授课的老师,从来不会给你讲全所有文章类型的结构框架。尤其在这个碎片化信息覆盖的时代,多数老师通常就按一般逻辑主线,告诉你文章框架就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开头引入—中间分析(并列、递进、因果)—结尾升华
这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毛病,不过听完芬兰墨轩老师的这堂关于文章框架结构搭建的课后,我莫名感到惊喜,因为这部分内容,覆盖了长文短文的全部结构搭建。无论你是写一般的短文,还是一部中长篇小说,都可以给你一些指引。
墨轩老师给出一般文章的四个结构,分别是:
一条单一的线性结构:公路题材《西游记》
两条平行线的平行结构:一般武侠小说
一条主线,多条支线鱼骨刺结构:一般电视剧剧本
以时间轴为主体,多条鱼骨结构勾连在一起的网状结构:《红楼梦》
2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美丘》,是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写的。论起来的话这部小说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颇有陈词滥调之嫌,但它有个魅力,就是每个读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想要读下去,陪着女主,走到她生命的尽头。
这部小说主要采用的是鱼骨刺结构,以男女主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其他东西为辅线,突出女主面对生死的态度。整体来说是以人物为中心。
最近读过的短文章是一篇李公子的《雕塑绘画:古代武将没有八块腹肌?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下的选择!》。这篇文章是历史文里阅读量还算不错的。文章标题非常好,化古为今,作者在开头就抛出了观点,然后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很有墨轩老师提的一针见血的感觉。
3
1000字的文章:《断舍离之后,我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
经常听见公司里的女孩子抱怨:唉,这个季节,又没衣服穿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去她家的时候,那个大衣柜永远都是塞得满满的,甚至夸张的时候,床上也凌乱地堆着各种衣服,有些连吊牌都还没来得及剪掉。
很多人都说:女孩子天生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
对于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毕竟我曾经也是这买买买大军里的一员,不过就在前不久,我看着家里堆得乱七八糟的东西,莫名感觉很烦躁,连看书也不那么静心。我突然决定,要来一次断舍离。
不过在行动之前,我还是犹豫了许久,新的东西舍不得,半旧的东西总感觉还有用。仿佛是遗传了我爸妈,什么都舍不得扔的性格。于是我一拖再拖。直到前天下午,我绊到自己的高跟鞋,把膝盖摔青了,我终于痛下决心。
我一口气扔了四双鞋,把家里从前觉得会用到但实际再也用不到的东西,通通送给了垃圾桶。
我以为扔东西会让我觉得难受,但结果是我心情很舒畅,看着比以前宽敞了一半的小窝,我忍不住嘴角上扬。
从昨天开始,我再也不用纠结到底要穿哪双鞋,也不用每次都要把衣柜里的衣服拉成猪窝才能找得到想要的衣服。家里宽敞了,纠结变少了,我的心情也变好了。
昨天下午看书,我莫名的心静。而且我现在一点也没有买衣服的冲动,因为断舍离那天,我发现好多衣服我几乎没有穿过,只不过一直压在柜底,不见天日。现在我准备让它们重见天日,当新的穿。
人们一直有这样的误解:就是只能看到失去是失去本身,却不知道失去和得到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你越舍不得放手,你的枷锁越沉重,你能承受的东西越来越少,最终反而得不偿失。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是范冰冰主演的那一部,虽然里面的史实被大量篡改,但是内核是不变的。
武则天从太宗的清纯才人到高宗的权利皇后,直至高宗去世称帝。一路走来,权力越来越大,服饰越来越重,而她的快乐则越来越少。年少时,她真心爱慕太宗,有小女儿的情态,会哭会笑。后来的她,权欲上涨,却众叛亲离,最后孤独登上帝位。
所谓的断舍离,表面看是扔物品,实则却是静人心。
当你的注意力从这些衣服鞋子上挪开时,你自然就有精力去注意更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可以,请给自己来一次断舍离吧,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远比扔掉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