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灵

虚假同感偏差

2018-04-30  本文已影响38人  周卫英
虚假同感偏差

1 .定义

“虚假同感偏差”(falseconsensus bias),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2.实验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 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者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

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

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

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

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3.

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

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

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

不过如果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

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

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

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

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不是正确的。

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如吸烟的女性人普遍认为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样吸烟。

4.相关寓言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

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

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

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5.启示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

这种偏差的克服最根本的是要能相对客观的评判环境,不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

不过这种偏差也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反应,想完全克服还需要长期的沉淀。

(欢迎朋友们点击以下二维码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周卫英的人生感悟”)

虚假同感偏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