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哲学之光哲思

儒家如何“立命”?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25人  武道道

儒、道两家都强调精神层次往上超越的形上价值取向,但进路不同。

1

儒家强调通过“德性心”,走一条经由诗礼教化以实现文化传统的“人文之路”。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指出一条具体可行的人生之路。

所谓“立命”,首先要能承认肉体生命必有其命限的局限,然后客观地对待,不去讨论,因为那不是人生所能主观宰制的,应顺应天命。

至于人应该“为之”的,也就是主观上人能够努力的部分,这部分人应该“尽其在我”,发挥自我的力量去开创生命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一句话概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1、志于道——挺立个人的道德主体

孔子盛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渊到底在“乐”些什么?是一种不求富贵利达、随遇而安的单纯安贫之乐吗?并非如此。

孔子夸赞颜渊的是他的“乐道”之心。他从未停下追寻理想的脚步去求取富贵;他的脚步,也从未被贫穷的困苦所阻滞,始终坚定不移。

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对理想的坚定执着。

中小学的学生,最好多读伟人传记,从内心激发起个人的希圣慕贤之心,唤醒出他的道德本心。

从小树立起一种在有限形体中实现无限人生价值的使命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坚定自立,知道自己的人生该走一条怎样的路。

2

2、据于德——德性自觉的道德自主性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礼教内化,“绝恶于未萌”,在邪恶的想法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杜绝掉。

实现人人都能根据道德判断原则行事,人人都能行使道德自主性的价值判断,达到“使民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润物细无声地用礼乐教化影响人。

人生际遇总会有富贵贫贱的差别,禀性也有智、愚、不肖的差异,只有道德理性、良知对人来说,是人人都一样的。

就好像,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阳光雨露般,众人平等。

德性自主性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其在于我,不待耳提,不待面命,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

说到底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

3、依于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落实实践

“仁”是儒家全德的总称,它涵盖的内容太多了,因此很难尽数实现,孔子也几乎从未以“仁”称许过任何人。

人生在世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可以被归入“仁”的道德范畴中。

根据《论语》的内容,“仁”具有多种解读。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仁”是德性自觉的个人道德自主性之实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是推己及人、及物润物的恕道实现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是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终身实践

仁者必有勇。

仁者不忧。

仁者乐山。

——“仁”是与天地同流的精神气象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不但是个人躬行实践,而且是从个人推广到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性终极实现

仁是儒家在现实人生中悬设的一种全德、完满,作为人生永无止境的道德实践历程,使人人皆能具有永远不断向前的精进动力,生命方向永不迷失。

4、游于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自我生命安顿

孔子“游于艺”所指的内涵是从儒家“进德”同时兼重“修业”层面来说的。

凡《诗》《书》《礼》《易》《春秋》“六经”和“六艺”所包含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包含的“下学”与外王事业,都是“游于艺”的内容。

孔子曾经与众弟子闲谈,问他们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各自陈述了政治、外交、宗庙祭祀各方面的抱负。

最后曾点说了自己的想法:“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此番回答,触动了孔子的审美心灵,孔子忍不住认同地说“吾与点也!”

儒者,本该气象万千,不该左支右绌地成为规规小儒。

宋儒邵雍做学问,兴至来了便投杆弄水、击壤而歌,并惬意地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做学问如果不能达到快乐,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做学问。

此乃发自内心真诚快乐的学习境界。

4

在有限的生命限制与客观力量的影响下,仍然坚持彰显生命的无限价值与意义,就是“立命”。

这就是孔子所衷心关怀的道德实践问题、人生之“应然”。

因而当孔子与弟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而莫能兴时,子路满心愤懑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则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地告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对于生命中先后接踵而至的挫折磨难,熟人能够自免?然而唯有志士仁人能够坚持到底,始终不改其素志,这便是“立命”也。

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最高人生价值实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