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文|简臻
图|简臻
推荐几本,是我觉得,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关于社会、心理、哲学,并且这几本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再版过N次。
1
《乡土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第一次出版是在1948年,时隔好几十年,现在读来,依然多有裨益。
费老开辟了一条新路,选择从农村入手,进而辐射到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就像费老说的,他不喜欢照本宣科,喜欢探索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
书的内容,是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讲课内容,所开的课恰是“乡村社会学”。
这本书,深层次地探讨了国民性,但并没有一个劲的批判什么,而是很客观地敏锐分析,中国人,一些根深蒂固行为方式的由来,有种抽丝剥茧的既视感。
作者并没有一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置身事外的状态,而是通过观察,记录,诉说知识本身。
书页数不多,读起来很快,但信息量很大,一共十二篇组成,涉及到社会结构,家族,血缘,地缘,礼法,权力分配,差序格局……
西方的社会,是团体性的,处处都有着契约精神的影子,像一捆一捆系好的柴,清清楚楚的。
而我们的社会,就像费老在书中说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其实,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到后来不断地开放,学习西方,西化融合,我们不断地摆脱过去的那一套,向往自由,兼收并蓄,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还是在的。
如今的我们,常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左右摇摆,撕扯向前,虽然没有了上一辈的物质匮乏,但也有了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也是这一代人独有的苦痛。
而费老的这本书,会解释很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了解过去,了解中国社会,中国人,再来解答思考当下,会有新的认知。
2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有一位精神科医生,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这是一套关于成长、爱和痛苦的书。
这套书我只有4本,现在貌似出到第六本了,最精彩的是第一本,讲心智成熟,算是我迷茫,焦虑的时候,经常拿出来读的书,因为内容多,有些零散,每次都能读到一点新东西。
有不少人觉得这书,属于高级的心灵鸡汤,洗脑佳品。
其实我觉得,辩证地看待作者的观点,他的文字,只是你成长路上的一个建议,像一个同样走过这些路的长者,诉说着自己遭遇困惑时,他是怎么走下去的。
那些满心疑惑的问题,也有人同样疑惑过,但如果期望,从书里找到一劳永逸的普世答案,恐怕你会失望,书的功能并没有那么巨大。
阅读心理学的书,也是不断加深,内观自我的一个过程,直面真实的自我,便是走上,无止境成长之路的起点。
3
《人生的智慧》
最初看到这本书,不怎么喜欢,因为这个俗气的名字,但看到作者是叔本华时,又有了好奇心,叔本华,是德国的哲学家。
这本书,从人开始说起,在叔本华看来,幸福的两大死敌是无聊与痛苦,而大多数人在无聊与痛苦之间徘徊,而找不到幸福,这本书的特色,是不深奥,哪怕贴上了哲学的标签。
人们为叔本华,戴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他一生并不得志,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出版这本书,才声名大噪。
或许哲学,最终到达的地方,必然是看清楚了事物的本质,这种情况下,无法忽视人性的弱点,个体的局限,时间的界限,自然不会盲从乐观,其实真正到达了悲观主义,才有能力乐观起来。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是一本“独处礼赞”。
叔本华认为“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他傲慢地,揭露着社交聚会的本质。
对于财富的理解,叔本华认为,人自身比财物与他人的看法,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而能否拥有幸福的关键,在于人的内在。
并且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在获得了,身体需求的满足之后,紧接着,会陷入巨大的无聊之中。
书中还有很多引用,有时候觉得叔本华,拥有一个强大的智能检索系统,对于古人的思想,都能信手拈来。
就像叔本华,引用的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的话,“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那些不加粉饰的东西,往往真实,自然有痛苦要素的存在,快乐也好,幸福也好,落到实处,喜忧参半,生活的本质,也往往是如此。
▶作者:你好,我是局外人简臻,一个望简而言之,日臻完善的90后。
文章发布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