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火星人有共鸣

90后平均月收入,被我读个大学就拉低了......

2018-03-10  本文已影响89人  蜉蝣儿

很多时候,决定自己是否快乐的,不是收获了多少,而是损失了多少。

无意中看到一条微博,痛彻心扉:90后月收入多少才正常?

每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下,总有一些言论那么不正经,却最为揪心。这个网友的留言就戳到了无数90后的软肋:

乍看之下,不无道理。究其原因,不就是一个年龄段内大家的贫富差距过大吗?

最过分的是——

致富的途径千方百计,致穷的道路千篇一律......

1

为什么现在的同学聚会越来越难了?

不是大家有各自的家庭、使命腾不出时间,而是每个人所处的层面差异导致很多时候没法深聊,简称“不走心”。

从我们步入社会之后,就会明白:造成这种层面差异最直接的原因,不是学历,而是经济水平。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历不高,早你几年融入社会的邻舍好友,混得风生水起。

而你,一个高等院府毕业的大学生,却还在为生计疲于奔命,住着地下室,吃着康师傅,领着微薄的薪水,画着意淫的未来。

每每此刻,你会叹息社会的不公,会质疑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稍微偏激些,还会腹诽那些有所成就的朋友“多半是用了什么不正当手段”,而忘记正是他们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而不是你),并最终衍生出自卑甚至自弃。

2

看到这,请停30秒,想想自己是不是“拖了90后正常月收入的后腿”?

如果不是,恭喜你,有自己不一样的烦恼;

如果是,也恭喜你,有着相对更大的提升空间。

言归正传,为什么很多学历不高或者院校不好的人,相对重点院校大学生,更可能获得不错的物质条件呢?

因为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书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并且敢于尝试,善于取舍。

而重点院校的学生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学了那么多年的专业知识,以后就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选择取决于付出时间总量)。

我不是要说,这种做法不对,只是身边大量案例表明,这结论没什么说服力!

3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

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孕育了这种经济学现象:沉没成本效应。

想象你晚上恰好路过电影院,想去看最近热播的《黑豹》,结果今天的排片已经没有了。既然来了,你决定还是花40元随便看一场时间最近的(减少等待)。

结果你买了一场无聊至极的记录片,刚坐下15分钟,周围就传来呼噜声,你发现继续看下去也对你毫无价值。

现在,你应该怎么办?继续看完,还是马上离开?

在这个情景里,在你进入观影厅的时候,40元就已经拱手送人了(沉没成本)。直到你坐下15分钟后,面临不同的选择:

如果离开,可以节省剩下的一个半小时;

如果继续看,就是在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叫追加成本。

现实中,对对口就业的期望不就是“追加成本”的典型事例吗?

因为害怕损失(四年专业知识的学习无用武之地),所以继续投入(苦求对口就业),到后来损失更大(花了时间却换不来对等的经济回馈),以致无法回头(想转行却年事已高)。

却不想,硬着头皮实现这4年的所谓专业价值,要搭上后半生的35年(姑且认为60岁退休)。这种“为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荒诞之举,小学老师就给过警示,大学反而还智力退化了吗?

4

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

见过太多人: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

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

学游泳只是因为办了会员卡。

朝九晚五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这些随处可见的经历,你肯定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如何做正确的选择呢?

因为同样的刺激下,人对损失的感受远比收获强烈得多。

如果我问你借了200块钱,结果还了你210块,你不会觉得有多开心;

但是如果我借了200块,只还了你190块,你会觉得比吃个苍蝇还恶心!

同样是10块,一正一负,心态就完全不同。

5

就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对损失看得过重,而忽略了之后可能存在的更多的收获。

那些学历不及你的“成功人士”,恰好受益于没有强硬的教条限制。

无论是创新还是勇气都优于你的情况下,付出同样的努力,成就如果没你大,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你说对吗?

当然,我不是要宣扬“上学无用论”这种逆社会主义思想的黑暗理论。

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摆脱思想束缚,逃离“一叶障目”,做更好的自己,从而实现“不拖90后月薪后腿,不薅社会主义羊毛”。

终以泰戈尔的诗共勉之: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潸然泪下,你也将失去群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