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讨厌的人是不是一件坏事
回忆《奇葩说》,这个辩题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也是我常常会思考和困惑的。于是我又重新看回了这一期节目,依然十分受启发。
正方持辩是一件坏事,每个论点都讲得很让人难过。邱晨说当你成为了你最讨厌的人,说明长大后你终究成为了眼见过的其他人,而没有成为你自己。肖骁说他最怀念的是无知无畏的青春时期,当你成长了,你其实是变得更懦弱了。马薇薇说成长就是一件坏事,成熟就是一件悲哀的事,当你活在一个无情的社会环境下,被逼着不得不成长时,是因为你仅仅是要活着。黄执中说到更沉重的话题,很多人活在一种悲哀的轮回中,把自己遭受的不得已的情况给合理化,甚至带给下一代人,比如重男轻女的观念,比如家暴。他们说的都字字珠玑,让人陷入深深的有一些难过的思考里。
正方是导师组,传达了很多很有爱有正能量的价值,如蔡康永老师说你讨厌的可能是一种误会,是你讨厌错了,不能用小时候的标准来评判现在的状态,而可能是你现在更好了。张泉灵说到你讨厌的不是这个人,是他的一点点缺点而已,而你在成长中会变得更包容开放,你懂得倾听和理解,你成为讨厌的人,你不再会讨厌,会更接纳,她说到成年人世界有条重要的规则:你要获得你想要的,就要能承担所付出的代价。马东则将讨厌这件事平常化,认为你讨厌也许是因为你达不到、你嫉妒别人做了看似你讨厌的事而获得的好处,世事洞察皆学问,而你不必一定要世故待人,也可以活下去。最后罗振宇发言,谈到成长的本质,是变得更为复杂,这无关好坏,可能不好不坏,这是人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他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有条沟,掉进去是挫折,爬出来是成长,你要学会如何在自己一次次被碎掉后,把那个击碎你的给吸纳进来。
这一期很多金句,多看几次都能发人深省。如果从我的视角来谈谈这话题,在我不同人生阶段是有不同的理解的。
在我青少年时期,我的确讨厌很多人,讨厌虚伪的、说大话、装逼的,讨厌爱吵架、自私自利的,讨厌善于表现获得表扬的,讨厌没礼貌背后说人坏话的等等。现在看来,这里面的讨厌实际有多样的心理和情境,主要一种是在与人接触相处中,要么觉得这人不真诚,要么觉得这人豪不考虑他人感受,只顾成全自己,尤其是到初中那个时期,学业的竞争环境猛地扑面而来,群体在这种环境下被释放出的竞争性让我很不适应。尤其在这种高压标准化环境下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贴上以一些标签后,让我害怕地包裹起自己,转而向内探索,想重新寻找自己。那时我讨厌的不仅是很多人,是整个环境。对于那时的我,内心早下决心,我以后决不要成为我所讨厌的人,我一定会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但还有一种潜意识在预告着自己,成长对于我来说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是一定会一层层撕掉我所有想象的过程。
在之后经历过很多次掉进那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沟里,有时我爬起来并没有吸收击碎我的,而且用更叛逆的方式,不如就堕落吧,有时候就干脆躺在沟里,看时间会把我带去哪,有时爬起来了,也没堕落,但击碎我的成为了我的镣铐,或者肩膀上的沉重包袱。
如果成长是融入,是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更融合一起,成长的确是变复杂的过程,毕竟客观世界比主观世界复杂得多。
就是这复杂的融合,好坏都掺杂,好的让你在现实世界更为强大,坏的也可能让你更为懦弱。蔡康永说青春是无知的挥霍时光,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而这样的时光我们为什么害怕流逝,成长的过程是逐渐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就不再敢随意挥霍了,怀念的不是无知,是无畏、是轻盈,因为我们终将从生命之不能承受之轻走到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的阶段。
罗振宇有句话,说当你变成了你最讨厌的人,你不用担心,因为你还会继续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你与环境融合的变化,还在你不断发现新的自己的过程。在《奇葩说》中胡渐彪似乎说过一句话,人这一生的终极目标是找到你是谁。这样成为讨厌的人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讨厌的标准在变化,作为主体的你在变化,成为讨厌的人这个辩题就变成变化本身是不是一件坏事。
有句正能量的话是我们要努力变得越来越好,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从主观能动性来看的话,成为讨厌的人是我们所选择的,这个不是坏事,是基于你自己的价值观所做的选择,是会让你自己更为明晰。如果是被动地驱动,你成为讨厌的人,也未必是坏事,你可以活下去,而活着是还有流动的变化的可能性。
我们都终将成为讨厌的人,如果这个是事实,那就接纳自己,但不必似人师一般去向那些还在青春期的人这么说。年轻时的自己可能会讨厌现在的你,而你也可以笑笑说没事,我们都珍惜好当下时光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