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日记(三)——一个人的“小森林”
街道,天桥,红绿灯,路口还是那个路口,转角的包子铺依旧热气腾腾,公交站台依旧拥挤不堪,高楼在建,行人匆匆……我是那个我,同样也不再是那个我。
生活固化之后,你会极少在意时间的流逝,仿佛一切都很慢,离你很遥远。期末最后一科考完的晚上,我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留了三个小时给自己,把这学期最后一件事情做了——看完《小森林》。带着桥本爱般的心情,在江北繁华的一隅过着几乎一样与世独居的生活。
在学校,每天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在医院,每天宿舍,诊室,超市,三点一线。日子清晰得只能看见自己行走的轨迹,如同寂静之极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一个人坐在七楼的楼梯上敲着这段朴素的文字,虽然手指早已冻僵。
昨日来的路上,翻看了几节《任之堂跟诊日记1》。同学已经借我许久,但是这学期这本书我只看了一半,有些惭愧,各中原因都是后话了!“终日俗务缠身,终日逍遥法外”,书里的一句话,送给自己,暗含讽刺又略带些安慰。
拖着行李箱和棉被,下午仓促去见了老师,继而开始跟师。老师的诊室不变,病人却换了一批又一批,当然有一些老病号,甚至连我都认识。同样的,从挂号单上的名字,我依稀还能记得起几个人,那是去年七月的回忆。有个病人去年送给我们的茉莉花,我现在还作为标本压在手机背面,时不时翻过手机看看,总觉得是种花开不败的美好。刚来不久就给病人量血压,我手忙脚乱生疏不少,袖袋放反也不知道,幸好老师纠正,不然得闹出笑话 。其实那时候心里多少有点紧张,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紧张。我暂且安慰自己水土不服吧!但是这个理由太过牵强,来过两次的人怎么还会水土不服呢?究其根源,还是信心不足,毕竟院校的一年半没有带给我太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像是一潭死水,僵硬死板,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下午和各种化验检查单子打交道,我庆幸刚考完西医内科学不久。不过影像学检查看得还是十分吃力,老师简说了几句,我不太明白。别无他法,只得自己做功课了,所以晚上陪度娘过了。这条路漫长,也可以说是来日方长,慢慢走吧!
喜欢学校里的那个自己。按照子午流注的规律,每天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因为自己手脚冰凉,冬天睡前必用艾绒把脚泡得暖暖得再上床睡觉。头天晚上在保温杯里接上一杯水,一个晚上过去,第二天早上起床刚好喝一杯温水,清理肠胃排毒。每天八点之前吃完早餐,图书馆坐会儿去上课。中午下课不马上去食堂,十二点五分从教室走到食堂,不挤,刚好。吃过午饭,回图书馆睡午觉。醒来看会儿书,刷刷手机,赶两点的课,刚好。傍晚在日落之前跑步一小时,身体微微出汗,也是刚好。一年多以来,生活习惯和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我二十一岁,活得却多像一个老人。
重庆江北的这一隅,独自生活,我也喜欢这种安宁自在,大隐于市。每天下班直奔超市,买齐食材,做自己的一日三餐。昨日买了一条鲫鱼,白萝卜,胡萝卜,水白菜,葱姜。我的调料只有盐,昨日竟也做一锅合格鲜美的鱼汤。时令的蔬菜配以新鲜的鲫鱼,即使没有任何调味料,你也能用味蕾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或许正因如此,你才能体会到“本味”。上次和同学闲聊,说是要用这二字开个养生的药膳店,绝对保留食材本味,呵呵。今天做了玉米红豆饼,红豆熬煮了一个小时,软软糯糯。剩下的煮红豆的水,有祛湿功效,留着明天早上红豆蛋羹。戒掉各种饮料之后,现在喝得最多的是白开水,或者就是汤。水是个好东西,古人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后来逐渐发现是非常有道理的。
跟师日记(三)——一个人的“小森林”跟师日记(三)——一个人的“小森林”
跟师日记(三)——一个人的“小森林”
跟师日记(三)——一个人的“小森林”
今日到此了,与自己说够这么多话,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