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在路上

作为HR,筛选实习生时,我到底在观察什么?

2025-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100分简历

从业8年HR,面试就已经几千场了,简历过手可以说无数了。每到校招季,被追问最多的问题永远是: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实习生?今天不说那些官方套话,聊聊真实筛选场景里的关键细节。(文末有避坑指南 + 🧡资源彩蛋)

01、学习力不是考试分数,而是生存本能

上周刚转正的小李,入职时连Spring Boot都没接触过。但让我决定留用他的关键,是他在业务培训时做的一本"错题集"——每天把遇到的问题、同事给的解决方案、自己尝试的路径都记录下来,周末主动找导师复盘。

两个月后,他整理的《微服务避坑指南》成了新人入职必读手册。

划重点:我们不怕实习生起点低,怕的是同样错误重复犯。快速迭代能力比现有知识储备更重要。

02、实践力要看得见摸得着

去年面过一个学生会主席,简历写“统筹50+场校园活动”。

当我追问:"哪场活动预算超标了?怎么补救的?"他却开始背流水账。相比之下,最终录用的姑娘这样回答:

负责3场秋招宣讲会时,发现某高校场地费超预算30%。我的解决方案:

1.联系校友企业赞助饮品置换展位广告

2.改用电子问卷替代纸质宣传册

3.协调企业导师增加半小时免费职业咨询

最终节省开支28%,收集简历量反增15%

真相时刻:STAR法则不是套路,是帮你把"经历"变成"证据"的工具。

03、软技能藏在细节里

沟通能力:晨会时能否用30秒说清工作卡点?(试试这个公式:问题+已尝试方案+需要什么支持)

抗压能力:被需求方临时改需求时,第一反应是吐槽还是画timeline?

自驱力:周报里有没有"下周计划"之外的"探索方向"?(比如主动优化日报模板的实习生,转正率高出40%)

冷知识:我们会在休息区观察实习生如何接水——是闷头玩手机?还是会自然地和同事聊两句?这些小细节往往比面试表现更真实。

04、职业态度决定成长天花板

带过最糟心的实习生,每天准点消失,周报永远写"协助完成"。而让我想发return offer的,是那个每次开会都带着便签本的男生:

记录自己听不懂的术语,下班查资料

标注同事的决策逻辑,画成思维导图

甚至偷偷整理出各部门常用缩写表

三个月后,他比正式员工还清楚跨部门协作的"潜规则"。

血泪教训:别把"踏实肯干"当人设,要让它长在行动轨迹里。

【HR私藏的避坑指南】

⚠️ 警惕"大厂打杂岗":某TOP大厂职能岗实习生,半年换了三批人,工作内容永远是贴发票 + 预订会议室。而隔壁小厂的产品岗实习生,三个月就参与了用户画像建模。

✅ 判断岗位含金量三连问:

实习期间直接汇报对象是谁?(总监vs主管天差地别)

是否有明确的成果交付物?(如独立负责某模块文档)

转正率如何?(低于20%的要警惕)

最近发现个跟暑期实习生相关的有趣现象:那些总追着问 "有没有转正机会" 的,往往最先被淘汰。反倒是专注解决问题的,总会被各个项目组抢着要。职场有时候很公平——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就会获得多少机会。


如果你求职还停留在:

🙅 海投简历,没有回复、已读不回等情况❗️

🙅 好不容易有面试邀请,但是面试了多家公司没有offer❗️

🙅 手握多家offer却不知道如何选择❗️

我们提供免费简历在线编辑平台,我们提供1000个STAR法则风格写的岗位案例,拿来直接用

我们还提供求职全流程咨询服务,请私信我


祝每个认真求职的人都能收到心仪的offer!

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还请,收藏、点赞、转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