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与自我修养
君子的自我修养来源于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以及力行的美好品行中。
自省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由此 可见一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能从自己的言、行、情各方面刨析自己的仁、义、礼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克己”,孔子认为我们每个人只要按照礼的条件约束自己,就能成为君 子。“克己复礼即为仁”。“忠恕”,即为推己及人的处世之道,孔子认为君子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
“慎独”,即为人自律的美好品行,“莫见乎隐,莫见乎微,古君子慎独也。”即使一个人独处,没人看见的场合君子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管理自己不正确的情绪,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中庸”,需要我们对事物和个人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判,顺应自然规律,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力行”就要求我们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下完善自我。“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君子之德与自我修养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我们只有将君子之德作为衡量我们自神修养的准则和践行的标准,才能使我们在日后的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乃至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古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孔子乃万世之表,“仁”和“礼”是其思想的核心。“仁”和“礼”需要来自社会和外在的力量去规范和约束。此外加强自我修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能使“仁”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应该自觉去践行修身的美好品行,使浩然之气成为当代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
修身始于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子曰:“吾十有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看似十孔子老夫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但也是他告诫我们一生要不断学习的哲学之道。学习既是一种品格,又是干事创业之基、修身立德之本。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舒展心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使自己更加深刻的懂得: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探索,寄托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与期盼, 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与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学子,要养成终身学习的美好品行, 并为我们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修身始于坚定信念,完善自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修身,古已有之,且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儒墨道都讲过修身,最有名的应该是《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把这看作是个人修为的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孔子提倡人要经常自警、自醒,“吾日三省吾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主张要“养浩然之气”,认为培养远大的志向要靠艰苦的磨炼,要恒存忧患,奋发有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学子,要想拥有鉴定的的信念,我们就需要培养仁爱意 识,将爱国爱民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同时将家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血脉中。
因此我们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的美好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