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原来爱的那么深、那么认真
开始读这本书,是周二的晚上。我两个月的宝宝正静静的躺在床上睡觉,时不时会一惊一乍,据其他妈妈说这是宝宝的神经在发育。每到这时候我就握紧他的手,让他不要那么害怕。大概有了安全感,他也真的继续酣睡。
就在周二的下午,我带着老妈去家附近做美容,老妈很骄傲的对美容的小姑娘说她这辈子很知足:除了工作上的顺风顺水,女儿也很贴心。我笑笑,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儿女是最棒的。
我爸最近写了篇《家有乖女爹省心》,据说他最初想写的题目叫《同步》,想说说如何和我同步思维。父母已经六十几了,每天还认真的看我的公众号,尽管他们说看不懂我写的关于诗经和很多书的书评。
言及于此,突然能理解作者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书信往来的最初动因,因为几年忙碌工作而“缺席”了儿子的人生,妈妈希望越过年龄的代沟、文化背景的不同去了解儿子:那个18岁的男孩。
是同步,也是去找寻两个人的“连接”。
一、我们共同的18岁
我们共同的连接:我们都有18岁的青葱岁月。
龙应台说,她的18岁是在渔村,不了解车马分流,不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不了解这个世界。每天从早上六点学习到晚上,周六还要上课,所以几乎每天都是白衣黑裙。不懂时尚、不了解那个年代大人物。
安德烈说,他的18岁,和大多数欧洲青年一样,生活信条是“性、药和摇滚乐”(别紧张,只是指沉迷于某种事物),他们没有集体主义的观念,崇尚自由,他们以自己来界定对错,不关心“大事”,谈论更多的是身边的小事。他对他的妈妈说,你可以问我、了解我,但是不可以“判”我。
如果是我,我会怎样给我的宝宝讲我的18岁,讲我的父母,也就是他外公外婆的18岁呢?
你外公外婆的18岁
你外公外婆的18岁,我当然没有参与,只能从他们的只字片语和写的文章中一窥端倪。
你外公外婆的18岁,应该是1973年,他们还在技校读书,是前后桌,彼此有好感但谁都没捅破,在数年后经历了两地互通书信、两地分居后才彼此相守。
那个时候,你外公刚刚作为知青插队回来,因为出身问题屡屡招工受挫,而“出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困扰着他的人生,无论是招工、上学、提干还是入党,可能这是今天的你难以想象的吧。那一年他入团,因为读普希金的诗,被老团员当“事儿”说,险些无法入团,这大概也是你无法想象的。
你外公外婆说,自己的人生一直没有选择的机会,读大学的专业无法选择,工作后分配的单位不能选择(准确的说并不是无可选择,而只是选择的机会较少)。这大概是50年代生人所共同的宿命,他们崇尚的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有一点值得钦佩,那就是他们一直在努力,这大概是今天的“啃老族”不具备的吧。
那是一个价值观单一的年代,人们穿着差不多,贫富差距没那么大,想法也大多趋同,并不像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想见必不像你的18岁所处的时代那么价值多元和追求个性与自由。当然,也不会有今天或者未来选择太多的迷茫与困惑。
你妈妈的18岁
你妈妈的18岁,大概更像龙应台的18岁。进入大学前,是“乖乖女”式的好学生,甚至没看过金庸没读过琼瑶,生活里更多的填满的是考试。在一个以分数高著称的人口大省以吊尾的成绩进入梦想中的大学的知名学院后,突然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似乎一无是处,而且甚至在人群中还不算“最”会考试的,于是很是落寞沉寂自卑了一阵,直到某天一个契机豁然开朗,自己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于是努力学习,去做函授的代课老师锻炼自己顺便赚点生活费,努力的考就业所需的那个号称中国最难考的“证”,过规划中的人生。
也许也像安德烈的人生,出生在一个不像安德烈那么富裕但算得上有教养的家庭,受过不错的教育,喜好看书,乖巧的似乎不知道叛逆为何物。但因为出生在小城,见识有限,大学期间才第一次见到“麦当劳”,居然闹出了询问服务员有没有筷子的笑话。后来的后来,妈妈的家乡小城有了第一家麦当劳,而妈妈居然也越走越远,定居在了上海,去过中国香港、加拿大,才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么大。
那个时候的妈妈,政治历史一向是高分,也能背诵时事,但真心谈不上感兴趣。比不上18岁的安德烈,对爱情有困惑,对全球化有探寻,对贫富分化有思考,甚至还对文化、音乐有独到的见解和眼光。直到妈妈上了大学以后,才有了第一个mp3,开始听王菲、光良、梁静茹的歌,那大概是安德烈所唾弃的流行音乐。至于贝多芬和舒伯特,太高雅了,妈妈是从书中听说的他们。
你的18岁
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18年后的事情,妈妈怎么可能知道呢?要不妈妈问问刘慈欣,那个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知不知道18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但妈妈可以肯定,你一定会比妈妈的18岁更幸福,那时也一定比今天的物资更丰富。妈妈愿意陪着你,看18岁的你在看什么、想什么。
你的18岁,需要你自己书写。
二、母爱绝对是kitsch(劣质品)
安德烈评价妈妈龙应台对他和菲利普的爱,说母爱绝对是kitsch。当然是调侃,不过应该是半调侃半认真吧。不然,安德烈不会抱怨一回到家,就要被妈妈像14岁的孩子对待:什么你的房子太乱啦,你该睡觉啦云云。
龙应台则形容是破房子。不过她说“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利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这些天,看着2个月的宝宝,我常常想,什么是比较合适的母子关系?宝宝,你希望的是什么样的妈妈?
我可不想你有天对我宣称:母爱绝对是kitsch。
我尊重你的想法,也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意见
菲利普对妈妈龙应台上的有堂“课”很有意思。他说,大概是文化差异,欧洲看的是年龄,而亚洲人只要在父母眼中,不论多大永远是“小孩”。典型的现象就是,15岁的菲利普站在妈妈身边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他人永远用“他”来和龙应台交流,而不会直接将菲利普作为独立个体对话。比如,菲利普牙疼和妈妈一起看牙医,牙医会问龙应台“他哪里不舒服?”于是龙应台回答“你自己问他吧。”
前段时间在读《巨婴国》,武志红提到一个观点,中国的母子关系比较另类,类似大地母亲盖亚,孩子有俄狄浦斯情结,妈妈则试图控制孩子,成为家庭的“大母神”。
我会如何选择呢?
宝宝,我当然和龙应台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儿子会依恋我,希望你长成大男孩后,还会像今天一样,愿意拉着我的手。可我也知道,你的确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你会离开这个“旧房子”,到属于你的天地去。那里,注定了比现在的家更广阔。
原谅我,宝宝,我恐怕真的做不到像欧洲妈妈那样完全放手不管。我对你有要求,我希望你自律、有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和他人好好的沟通。但是,相信我,我会努力的去尊重你的想法,和你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对话。只是,尊重不是放任,如果我发现你有某些违反社会道德认知的行为,我肯定会黑着脸教训你,让你此生记忆深刻。
我希望你也能尊重我的意见。不是因为我是你的妈妈,而是因为我爱你。我不会用爱去“绑架”你,但是请你一定一定要认真听完我的意见思考后再行动。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意见,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也会尊重你的选择。
不要因为要去反对我而反对我,那不是一种时尚。
我对你有所期待,但那是你的人生
我有一位朋友怀孕生子的时候说:生宝宝的时候,觉得宝宝漂亮啊,聪明啊,都不要紧,只要健健康康就好。
我觉得应该还有后半句:生了宝宝后,一切又打回原形,不仅希望他健康,还希望他聪明、漂亮,希望他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
没办法,人总是贪心的。
宝宝,妈妈也对你有所期待。
第一,妈妈希望你健康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什么都没有这个重要。
第二,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虽然现在社会似乎已经不太讲究这个,可妈妈依然认为,品格比什么都更重要,有些东西值得坚守。
第三,妈妈希望你努力读书。
妈妈当然希望你像安德烈一样,能够在十八岁的时候,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即使没有也不要紧。妈妈希望你好好读书,不是为了完成妈妈未实现的梦想或者期待你超越妈妈,而是就像龙应台所说:希望将来有一天,你在需要选择的时候,能够有选择的机会和能力。
至于其他的,你的外婆抱着你曾经问妈妈:“我们长大了,做飞行员好吗?”妈妈回答:“飞行员太危险啦!妈妈不同意。”外婆又问:“我们长大了做警察好吗?”妈妈回答:“警察太危险了,妈妈不同意。”
别当真,作为妈妈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但那是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
有一种爱叫做父母的爱,原来爱的那么深,那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