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居日记 |2021-06-08 DAY51
今年我真的很忙,到了西班牙依然很忙,忙主要是在写作上,每天写一篇日记不说,还要听两、三节课。
大前天又报了一堂12节的读书课,主要讲的是如何写拆书稿、听书稿和书评。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仍然不大会写书评,的确令我有些垂头丧气,而且读完就忘也让我怀疑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这堂课的题目是“读书变现”。说实话,无论是写作还是读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变现“这件事,甚至一看到“变现"二字还有些嫌弃。大概因为自己对读书写作看得比较高,加上比较保守没有与时俱进的心态,所以无论写作还是读书依然秉持着”唯我独尊“的心理,写自己最喜欢的,看自己最爱的。
正是自己这种”不求上进“的心理,所以在读书写作上没有什么进步,我意识到在读书方法上需要学习一些什么。如今是一个谈钱不丢脸的年代,就算是读书写作这么高雅的事情,如果说谁因为写作或者读书一年赚了多少钱而成了一个被膜拜的对象也很正常。
这种带着目的的写作和读书大肆风行,现在无论干什么如果不跟钱沾个边儿都算是白搭。也许只有钱的推动力,才会写出好文章吧。由此也给我开辟了一种新的眼界,重新审视自己写作和读书一直不成功的原因。
“读书是一种爱好,而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是一种能力”。这个观点我认可,读书是为自己的,而职业读书人是为别人的,因为读完书之后需要输出给读者,需要给他们讲述书里的内容以及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思考。
我感觉自己患上了写作焦虑症,今年一年就没有停止在写作上的学习。先是跟着日课写日更,然后跟着无戒学堂写日更,再后报了一鸣老师的故事写作课,后来又报了南周的非虚构和新媒体写作,现在又是读书课。尽管学了这么多,仍然没有开始实践,每天的写作还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写着碎碎念的日记。
不过我是爱写日记的,尽管日记是琐碎的日常,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写作,但是我觉得记录下每天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所见所思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对于我是有价值的。
不仅自己喜欢写日记,我也喜欢看别人写的日记。比如最近就读了美国女作家梅. 萨藤的《独居日记》,还有前年读完蒋方舟写的《东京一年》。看别人写的日记,一方面是想“偷窥”一下别人的生活。另外,也想学习一下真正的作家是如何写日记的,为什么他们写的日记就不是流水账,他们的日记就能写得那么具有文学性。
我一直青睐那种私人化的文学作品,日本的私小说就源起于日记文学和随笔文学。比如日本小说家森茉莉的小说我就非常喜欢。她的小说《奢侈贫穷》也可以说散文化小说,说是小说却又不像小说。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森茉莉本人,小说中写了主人公50岁的年纪孑然一身蜗居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每天在床上写作的生活情景。这种生活既奢侈又贫穷,奢侈的是她精神的富足,但物质生活又贫穷得彻底。
“日记文学源起于中国上古时代的“结绳纪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学者均非常重视日记写作,很多人长期坚持书写,有大量作品传世。日记文学记录了中国文人极富个性意趣的生命感悟。
日记写作是“记录型写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日记都可称为日记文学,只有那些引人入胜、蕴含了丰富文学意趣的写实日记才能成为日记文学。早期的日记写作是记录式的,侧重于实用功能,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以个人见闻感受为叙事中心和线索,从个体认知背景、能力经验和主观立场出发,记录一己小事或与自己相关的国家大事,是一种非虚构写作。日记写作最初是写给自己看,但是条件成熟后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也可以写给其他人看。
中国人大量撰写日记是从唐代开始的,行记类日记是我国日记文学的主要代表,最初采用“行走——记录”的写作模式,简略记录每天的行程交游,文学性较弱。日常生活日记的写作模式经历了从“流水账”向“杂记”的演进,唐宋以后的日记写作还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心得和关注思考的问题,这使得日记向读书札记和随笔转变。”
本来想把日记写作放下,但是已经写了50篇就如此放下又觉得有些可惜。另外,也因为自己喜欢这种碎碎念的记录形式,所以还是觉得应该继续写下去。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