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才更有希望被哈佛等世界顶尖名校录取?

2019-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异乡故事

美国时间12月12日,哈佛大学公布了2024届早申结果,全球共895名学生被录取,中国籍共录取5人,其中海外高中生4人,国内高中仅曾晨希1人。

国内高中生被美国哈佛录取有多难?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7年各录取1人,2016年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中国籍学生被哈佛录取。

那么一定会有人问,哈佛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三年前,在一次论坛上,我正好有机会接触到哈佛上海中心的执行董事、负责哈佛大学在中国的事务王颐先生,他道出了哈佛招生官对哪类人才更感兴趣。

首先,成绩拔尖当然很重要,但是并不唯成绩论,他们不喜欢那些成绩满分或者抱一沓证书来面试的学生,因为面试官认为这样的学生除了学习考试外不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次,学生在某一方面要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和激情。在面试时,面试官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多年坚持的一项兴趣爱好,比如对研究历史充满激情的孩子,面试官希望他能滔滔不绝讨论历史研究中他有那些独到的见解,并且希望看到他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百折不挠的坚持。

最后,是否真正具有动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是哈佛比较看重的一点。说到这点,我要举一个反例。

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上,面试官看到某学生(以A学生代称)提交的资料里面有一篇《道家思想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的论文,顿时眼前一亮,翻看成绩也算不错,几位面试官觉得A学生被录取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了。但是后来面试官却大失所望,面试时候,A学生对自己的论文并不能讲出个所以然来,甚至其中一些细节他都很难复述出来。之后,调查得原来A学生的论文是找人代写,并非是自己倾心研究所得。

而我们再来看看被哈佛录取的曾晨希同学,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她坚持了七年,而且在此领域深耕,走上了世界舞台。

2013年,12岁的曾晨希注册成为青少年志愿者后,一直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她将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悟记录下来,撰写的小论文《寻访长沙市古树名木的学习报告》,入选中国首部小学生论文集。

2015年曾晨希探源湘江,2016年她和团队一起参与保护湘江流域的白鹭活动。

2017年,曾晨希和其他几位同校学生发起成立了走读湘江环保公益社,他们围绕保护母亲河的主题,大力宣传并发动各方力量来关注湘江保护——他们利用暑期时间,历时9天,途经永州、长沙等6个城市,参观湘潭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到污水处理厂体验污泥去除工作,深入垃圾焚烧发电厂了解发电过程,坐船到洞庭湖小岛上感受生物多样性……走读中,他们在7处水样取样点进行专业水质检测,并发放调查问卷3552份,撰写环境研究报告近30000字。曾晨希本人也因此两次获邀参加亚太低碳技术峰会,并在会上做英文主题演讲。

所以,如果孩子有持续的动力做某件事,并付诸行动,更容易受到哈佛招生官的青睐。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持续学习研究的动力呢?如果家长们能理解“动机原则”或许对孩子有帮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创办者之一的布鲁纳教授曾提出“动机原则”,他把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奖赏”“竞争”,在孩子学习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持久。而内部动机则是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孩子自发形成的探索认识未知知识、渴望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体验或者意向活动。内部动机是众多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活跃、最稳定的,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知识的获得而非外部刺激,它可以激发孩子们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是孩子持续学习的真正动力。

布鲁纳教授(让我们记住这位可爱的老头,他是把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部动机”?

当下,孩子们拥有了更多走出教室的机会,学期中去研学旅行,或者寒暑假去参加夏冬令营,而这些让孩子能兴奋起来的活动正是找到孩子“内部动机”的好机会。

农业博物馆研学活动中认真探究农具功用的孩子

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或方向性,并保持稳定状态。比如在我做徽州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时候,就挖掘了自然、人文、历史、商业、建筑、名人轶事、非遗等知识,设置广泛的兴趣点,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去探究,即便孩子对这些知识点没兴趣,但在活动中登山、品尝美食等总能引发他们的兴奋。

激发孩子好奇心之后,我们还要培养儿童的上进心理,提高他们的自尊心,使其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和胜任感,并在探索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获得内心的满足。

所以,顶尖名校离每个孩子都不遥远,只要他们还有梦想,对未知保持探索求知的热情。即便没有进入顶尖名校,如果他能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未来也有其用武之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