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04:到底该由谁来解决?
参加线上共读也好,加入现场讨论也好,前提都是要自己先阅读。
有小伙伴问,我是如何阅读的,目前我是跟着大家的进度来的,这也符合本书讲的,保持一种新鲜感,看完全书和只看到当前部分先思考,是不一样的感受的。
我一般读三遍。前一天浏览全部文字,第二遍会捋一下彼此之间的逻辑和关系,看每一节的重点词句。第二天早上,再重温一下。想一下,如果只用几句话表达,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哪些部分是没有读懂,有疑问的。这样,在共读讨论时,可以重点关注。
群里小伙伴,有抢麦分享,有做思维导图精彩讲解,更有领读老师帮助梳理章节内容等等。我的方式,是通过输出来巩固和梳理自己思路。哪怕写出来不那么全面,至少我即时输出了。
那你呢,找到自己的输入输出方式了吗?
— 1 —
【回顾昨天的共读讨论】
这次又主要选自@佳少,以下是摘选的精华要点:
01 初读,会去想这一部分在全书的位置,上一章末尾说到,你永远无法确定找到的问题定义是否正确,但永远不要停止寻找。所以这一章更落地,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
@佳少,从全书来看本节的作用,让我心里咯登一下。在全书逻辑下,现在已经走到哪一步了。这是站在更高视角,自然不同。
02 这一部分,在步步推进。
一 解决一个问题会制造一个或几个新问题。
二 你得接纳提出新解决方案以后会带来新的问题,新出来的问题,是否比原问题好对付一点,这需要我们提前预判。
三 不管是问题的提出者,问题的解决者,都要换位思考,看看是否有被忽略的问题。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觉察找出不舒适不协调开始。书上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作参考。
四 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语名语义上去理解和探究。个人觉得这部分是实操上的难点。如领读老师讲解的,说者和听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加上不同的限定语句,会给接受者以不同的暗示,于是会沿着自己舒服和不舒服的方向给予回应。
03 佳少分享个人感悟,再一次总结这一部分。他说,这是非常落地的一套质检方法,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这4点:
不断定义问题;
解决一个会制造新一个问题;
换位思考,主动发现被忽略的;
语义表达,听者说者理解差别大。
以下关于我们为什么容易忽略不协调,来自@王小夜的归纳总结:
一 习惯成自然;二限于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定势;三 社会范式和教育问题;四 思维惰性;五对生活的体察能力下降;六,自己无力改变等等。
@图书编辑瑾睿 在梳理时,我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她说:
在第三部分的9章,是说要找到问题的层面,即问题如何问,要聚焦。
而10章表达的含义,则是讲如何陈述一个事件。
真是越来越落地了。好幸运,遇到那么多优秀的阅读人。
— 2 —
【带着问题去读书】
【阅读任务】希望你明天至少读完第4部分(第11-13章,共22页)
①书里的方法你觉得对你身边抽烟的人有效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②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学校教授,你会怎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书上已经有方案,这些天看到伙伴们的讨论,最大印象是现实场景更丰富,应用过程更精彩。
从这里,回到自身上,阅读所以要输出,所以更要落地,能拿来使用,才是硬道理。
写完上一行,看到学校教授这个词,就想起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那三个学生,最终不也扭转了学院院长的观念嘛。
— 3 —
【第四部分 初印象】
这一部分三个案例,都在讲一个重点是“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01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02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亲身体验到问题。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也行。
03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解决方案更有效。
— 4 —
【反思收获】
第一,学以致用,方法和思维,都要落地。
第二,既然共读,看看牛人是怎么读的。于是我去听了成甲老师他的分享。
明天共读,来吗?下次共读,还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