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纪行
题记:本文为2015年暑假和家人去香港旅游时写的旧文
香港,一个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也许最初的的文字记忆便在于刘文了。仍记得她温情有质感的文字,关于香港求学的孤独,关于与村上的种种联系。湿热、距离感便是我的最初印象。此次香港之行的前前后后便是香港印象逐渐丰满起来的过程。首先即是其与大陆的羁绊。之前看了一些纪录片,逃港、占中以及爱国教育等等问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两种制度及文化思维的碰撞。
可能听了过多的各种所谓的“歧视”的事例,心里已经预设了一个歧视的背景,眼中的香港似乎多了几分戾气。从一开始的进关时工作人员的脾气再到一些服务人员的眼神。由于很多原因,也许确实存在一些不满,不过有色眼镜外还是有很多友好的人的。关于香港美好的回忆最深刻的便是一种文化的多样性,各色面孔的人兀自存在,互不妨碍,似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麦当劳中你周围的面孔各色各样,各自小声的谈着话,右边印度(姑且这么说吧,其实印度人也是香港最常见的外国人之一)姑娘与刚到的父亲见面互致轻吻礼,左边一位中老年外国大叔与华人面孔的几位同年龄的人用英文流利地交谈着……这里不是谁的主场,所有人都可以舒服自在地生活存在,都能找到一种亲切感。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不致过于闭塞,也不会过于激越。
不得不提还有香港的小,在所在的活动范围很少看到一个方向上多于两条道的,都是窄窄的"大街"。房子也是很小,在香港时住的便是一个几十平米房子的一个十几平米的小间。总结来说便是寸土寸金。然而这反而给了我一种亲切感,也许因为没有密集恐惧症,也许勾起童年小巷的情愫,也许是因为家人在身旁吧,谁知道呢。不过作为国际大城市香港的房价也是确实高,生活节奏快也是正常,不过印象不太深,地铁也不是太挤。
太平山顶的日落印象也十分深刻,着实令人陶醉,远处的天海一线,近处的青山海湾,一个个不同的层次的风景有不同的魅力,整体构成一个极富层次感的动态画面。直至夜幕降临,另一侧的维港夜景展现的又是另一种风光,楼与海,灯与船,由远及近铺展开香港式的夜景……
一个遗憾是错过了香港书展,不一定买书,只是想体验一下其中的感觉。听说这是规模最大的书展之一,今年进场人数突破百万,要知道香港也就七百多万人。看锵锵中的激辩,也许商业味过于浓厚,这是不可避免的。也许细节上还可以有很多改善,仍不妨碍那种发现与邂逅。虽然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但激荡过后也一定会有某种有质感的积淀。至少其中几百次的讲座值得期待,还有一年一次的"书的荣光"。
(以上文字是在不用时间不用地点断断续续写完,也算是一段时间的终结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