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发展有几个分支?
中国香在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不同的用途,曾经出现过祭祀和宗教用香、生活用香、治病疗疾用香等不同的香品系列,经历了从独立发展到融汇合一的发展过程。在早期阶段祭祀用香有着严格的禁忌和用药区别,甚至祭天、祭地、祭祖、祭各种神灵都有着不同的用药范围。
祭天的香从最早的燎祭燔烧香木、牺牲、玉帛等,发展为后来的以沉香和龙脑祭天,“以阳报阳也”;祭地则用郁金香制成鬯(chàng 1.古代祭祀用的酒。2.古又同“畅”:~谈。)酒,以鬯酒灌地,形成“以阴报阴”的用香规制。这种以国家行祭,高规格祭祀天地活动的用香形式,一直沿用到清代。早期祭祀神灵、祖先的用香,则多使用芳香类药物和合成香,但许多香品中也会合动物大肠间的脂肪。早期的宗教用香基本是融汇了以上用香的内容并无独立的用香特点。汉代之后,道家用香、佛家用香、生活用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道家用香多注重与天地沟通和对人体性命、魂魄等方面的直接作用,我们从道家对五香的运用可见一斑。例如道家常用的五香,不仅是和香的主要原料,还多用来沐浴。而道家和香方中,降真香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香药。降真香,香而不腻,有“引领众药达极高之份”,有降仙引鹤之功效。而道家香品中极少使用檀香,道家香品中檀香材料的使用多制成雕件、摆件或以原始材料直接使用,作为贡品以供上真。
佛家用香则多以檀香为主药、君药,佛家与檀香似乎有着特殊的情结。寺庙及佛家的教育机构古代也称檀林;对于施舍寺庙及出家僧众衣食财物的施主,也尊称檀越;佛龛也称檀床等。无论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香品中,檀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味香药。而其他配伍,虽然都是按君、臣、佐、辅而为,但却各有自己的用药范围和特点。
生活用香,香药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为了达到保健养生等效果,生活用香的配药范围不仅局限于使用香药的范畴,许多中药材也经常被合于香中。比如朱砂、雄黄、雌黄、大黄、人参等。生活用香品中,既有价逾黄金的名贵香药,沉(沉香)檀(檀香)龙(龙脑)麝(麝香),也有生活中弃之无用的许多果皮、果核等,甚至各种香花、香果也都可以用来配香。
防病疗疾的香品,除了使用常规香药,还有许多并非芳香类的中药,如乌头、独活、朱砂、苍术、连翘、贯众、黄芪等。其功效多侧重于扶正、散风、祛邪、通经开窍等。
实际上,宋代之后,各家香品之间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除了宗教活动中特殊的需求以外,香品基本实现了通用。
本文来源于傅京亮著《香学三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