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的那些高情商VS低情商现象
微信丰富了社交的形式,也让人们更容易辨别出那些高情商和低情商的朋友。
朋友打电话过来吐槽:你看看,刚才那个二货,不就是开个玩笑吗?截图发在朋友圈。你说发就发吧,也不知道打码,分明是让我出丑吗!
我翻看一下朋友圈,确实如朋友所说,那个朋友把他们的聊天截图发在朋友圈,让别人看见,明显带着嘲讽的意味。
我就私信告诉她,这样不好,最好赶快删除了,给朋友道个歉。
其实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低情商现象。比如说发几个人的聚餐自拍,用美颜把自己修的跟仙女一样,闺蜜在对比之下,明显暗淡了很多。你说你都花时间把自己修的那么美,难道就不能花点时间把别人也修一下吗?
与之相应,我们也经常会发现那些高情商的人。前几日三四个人趁着老板不在,跑到楼下咖啡馆喝咖啡。一会群里发了一个上级通知,是没一起下来的同事小杨发的,大概意思是总公司那边需要统计一些数据,让我们核实一下,及时上报。老板一会就回复过来,说他这边没有情况,让我们几个核实一下给上面报一下。我们几个端着咖啡,大眼瞪小眼,死死盯着手机,生怕小杨“点炮”。结果过了几秒钟,小杨回复说:我们几个核对过了,已经按要求上报了。众人长出了一口气,重新端起咖啡,惬意的享受老板不在的日子。
另外一位同事小张开始吐槽以前的公司:有个同事每次都会在群里喊“老板找谁谁?刚才在哪哪没找到你人啊!看到了快点过去,如何如何。”有几次气的小张要吐血,发牢骚说:这不明摆这是打小报告吗?再说要打小报告,那也是私下里找老板报告啊,在群里说算怎么回事啊?到最后,忍受不了和这么一个二货在一起工作,就申请来我们公司了。
微信里的那些高情商VS低情商现象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每天都在微信里看得到。我们不能忍受的还有那些转发“标题性”文章。诸如:全国人民都在看,不看你就落伍了!;“禽兽父亲”竟然对女儿做这个?;是中国人的就请转发!;再不看就要被禁了!;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却是“正能量”满满的文章。还有帮忙砍价的,投票的,集赞的,甚至还有一天几十条发广告的。我就想说,你给我付广告费了吗?
自从朋友圈有了“三天可见”的功能以后,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三天可见。每次突然想起某位朋友发的某个好玩的素材想要借来用用,翻了朋友圈找不到,想要还得找朋友转发一下。
朋友圈作为大家宣泄情绪的一个窗口,大家都通过不同方式反映着自己的“三观”,所以这里难免成为窥探“隐私”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只是有很多人,发过了也就过了,过了两三天,又是另外一种心情,索性就把前面的设置了。
我们发朋友圈,常常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但是有些人在分享快乐,有些人却在让别人分享“心塞”。
我有位律师朋友,她也设置了三天可见,对我来说,或多或少感觉有些遗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生活中,一些不经意间的小惊喜。那些绝大多数人忽略,但是又能被她敏锐发现的“趣点”,发在朋友圈,大家一起乐一乐。或许这与她的职业有关,但是我觉得这种高情商的人的朋友圈,还是值得关注的,至少让生活增色不少。
微信里的那些高情商VS低情商现象(你和太阳生气了吗?)
这要远比在那些朋友圈里抱怨生活艰难,负能量满满的朋友,让人看一眼就心塞。
生活中,每个人都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只是有的人选择坦然面对,在艰难也要给自己打气;有些人选择反抗或懈怠,发一通牢骚;有些会自己找一个出口,找一点乐子。
很显然情商与智商无关,但是情商一定能够影响智商。和高情商的人待在会感觉很舒服,因为情商高的朋友懂得迁就你,会用适合的方式提醒你。和情商高的人待久了,自然情商也就高了,看问题的方式也就变了,不会固执己见,渐渐喜欢上倾听别人,破除以往的偏执。
和情商低的人待在一起,你不成为“杠精”,就会成为“怼王”,迟早修炼出“三句话之内噎死人”的独门绝技。一个习惯于抬杠的人,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观点,看似有思想,实则是一种狭隘的偏执,思维始终徘徊在低层次。所有不和他在一个层次的观点,都会成为他“怒怼”的对象。到最终偏执,终会将你带入一个“低层次、低情商、低智商”的怪圈,最终成为微信里“孤独的舞者”。
社交就是在相互交往中,不断走近,又不断远离的持续过程,但是这个动态过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稳定。
你那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微信朋友圈,就是你的情商!
微信里的那些高情商VS低情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