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美好的音乐,听了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震撼力是何等强大
三月不知肉味——《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64章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想不到创作音乐可以达到如此境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篇之十四

《韶》即韶乐,又称“大韶”、“箫韶”、“九韶”。韶乐歌颂的是上古先王、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虞舜的九功之德。虞舜就是舜帝,据《竹书纪年》记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则称:“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见,韶乐是在舜帝作为总导演并直接指导下创作而成的,主要用来歌颂宣传舜帝的仁德。相传当年韶乐连续演奏了九个乐章,把凤凰也吸引来了,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据说舜还能制作乐器,排箫就是他发明的。
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韶乐,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其实它并非单一的乐曲,而是集诗、乐、曲、舞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典音乐舞蹈艺术总汇。它作为华夏文明初生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成果,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乐作为国家大典用乐。

“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韶乐既然是天子的国家大典用乐,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会跑到齐国去听呢?据说齐国贵族陈完(字敬仲),是舜的后代。他原是陈国君主陈厉公的儿子,陈国是虞舜后裔。当年陈完出生时,周太史用《周易》为他算过卦,说是要等到陈国衰亡后,他的后代就会昌盛起来。后来陈国内乱,陈完携家带眷投奔到了齐国避祸,再后来陈完的后代改姓田,陈完成为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他的后裔中有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因为陈完是舜的后代,所以齐国对韶乐特别推崇。加上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朝廷的许多乐师都散落到各诸侯国去了(具体情况在《论语·微子篇》中有专门记载),齐国成为当时演奏韶乐水平最高的地方。孔子去齐国大约是他35岁的时候,当时鲁国的季氏三桓贵族集团驱逐鲁昭公,鲁国大乱,孔子就避开去了齐国,研修音乐。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还和齐国的大乐官齐太师讨论过韶乐。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这里的“三月”,并非一定是三个月,而是泛指时间相当长,是一种夸张形容的修辞手法。“肉味”,同样是一种夸张形容。它生动地反映出孔子在对韶乐的欣赏过程中,一种对于美的艺术鉴赏心情与道德认知的理性思维发生碰撞,相互交流而融合为一,自己也真正入境界了。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出现在他面前了,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这种的状态下,人的感官功能会产生通感,因听觉、视觉受到音乐的强烈震撼,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肉味的感觉,经过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就退居次要位置而被暂时忽略了,对肉味感知就会比较迟钝。人们常说的一心不能两用,心无旁骛、废寝忘食等,都是这个道理。孔子是喜欢吃肉的人,平时也不用为吃肉的事而发愁,虽然吃的大多是风干了的肉——“束脩”,但肉味还是很香的,韶乐能够让他在很长时间里感觉不到肉味,可见其震撼力是何等强大。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还有另一种点断的方法:“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把“闻韶三月”合在一起理解,这样断句,意思就是孔子这三个月里,一心一意专门在研修韶乐,发愤忘食,以至连肉味都忘记了。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创作音乐可以达到如此境界。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句首省略了主语“吾”,即孔子本人,全句均作谓语用;第二个层次,“不图”,不料,想不到,是谓语中心语,“为乐之至于斯也”则是它的宾语;第三个层次,“为乐之至于斯也”又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是“为乐”,指创作音乐这一过程,它是由支配与关涉两者关系组成的述宾短语作主语。前面的“为”,意思是做、干,即创作音乐这件事,是起支配关系的述语,后面的“乐”作为创作的对象,是关涉对象作宾语。接下来的“至于斯也”是“为乐”的谓语,“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至于”的“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也理解为“到”。“至于”连用,意思是达到,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斯”,此、这,形容韶乐所达到的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还有个别学者认为“斯”是指齐国这个地方,但大多数人不认同。

这句话,有分歧的地方是对“为乐”两个字的理解,有两种解读方法。一是把“为”理解成欣赏,“为乐”就是指欣赏音乐这一过程,这样解读是站在欣赏者角度来看待韶乐的。也有人站在韶乐产生的角度来看,把“为”字解读成创作,“为乐”即创作音乐。两种解读其实是殊途同归,从创作到欣赏,都是归结为肯定韶乐所能达到的高度。但从孔子的观点来理解,可能站在创作角度更好。因为孔子所推崇的,正是当年舜帝的仁德,以及他所牵头创作的韶乐,使华夏文明得以萌生发芽并蓬勃生长,这就是孔子感受到的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立足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培养实用性很强的技艺,还包括用真善美来整体塑造弟子的人格心理,这样就能将“仁”、“道”之类看起来非常空泛的概念,通过适时的点拨而深入到弟子心里。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给人展现出情感丰富的画面,从某一角度提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人提供美、丑、善、恶的辨别标准,直接作用于心灵,引起人们的想象、联想和共鸣,并由此启迪道德思考,提升对人性的认识,从而纯化心灵,陶冶性情。这种认识过程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一旦深入脑海,就会显得深刻和持久,所以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把音乐作为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自己的榜样和示范,培养门下弟子高雅的审美观,提高同学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孔老师对此非常重视,并且是不遗余力的。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周生烈: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于肉味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神游古帝也。昔帝舜之作乐也,名曰《韶》。以至圣之德,当极治之时,其声容美善虽得之传闻,而未易亲见也。夫子至齐而得闻焉。于是三月之久,一心向往,至于饮食俱忘,不知肉味。盖治之象征乎乐,而乐之原系乎德。孔子之所以极赞舜乐者,其亦与舜合德,而后知其深也,岂仅在声音节奏之际哉?
范氏:《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而叹美之如此。诚之至,感之深也。
《左传》:(季札)见舞《韶箾(shuò)》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张栻:盖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
刘宗周:闻韶而三月忘味,非徒习其声容器数也。闻韶乐而见舜焉,学虞廷之学也,假遗响以通好古之精神,而舜之为舜,在夫子矣。故叹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曰“至于斯”直是不容言说处,夫子通体是舜。按《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愚谓“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学,不必更赘学字。
苏轼:孔子之于乐,习其音,知其数;得其志,知其人。其于文王也,见其穆然而深思,见其髙望而远志,见其黯然而黑、颀然而长,其于舜也可知,是以三月不知肉味。
陈祥道:有尽美,然后知天下之谓美者斯不美矣;有尽善,然后知天下之谓善者斯不善矣。《韶》之为乐尽善,孔子闻之,故将忘天下之为美善者,又况肉味哉?魏侯听古乐惟欲卧,齐宣王不好先王之乐,此真乐鷃(yàn)以钟鼓、载鼷(xī)以车马也,岂知孔子乐《韶》之意哉?
钱穆: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
云门隐者按:《韶》,圣王之所作乐,乃圣心之流露也,大道备焉。孔子在齐得闻之,心与之通,深窥圣境。孔子有感于其深意,故而心与之融会,体道而忘情,乃不知肉味。何会之深也!非圣人其孰能为之?
《说苑·修文篇》: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音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朱子语类》:夫子闻《韶》,何故三月不知肉味?曰:所思之事大,而饮食不足以夺其志也。且如“发愤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皆非常事,以其所愤所思之大,自不能忘也。
【学习参考书目】
《尚书》《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点睛》《论语商》《论语集释》《论语后案》《论语新解》《论语全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癸巳论语解》《孔子年谱》《史记》《左传》《汉书》《四书解义》《说苑》《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