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所得,应得

2022-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林青澜

【日更第131天】

把问题问深入

也许

就没有问题了

“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更多,同时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实际上得到的很少,这是人之常情”——读《打开》节选

只要有人,只要有比较,这些心理活动都不断会产生,撩拨着我们的思绪:

为什么这个人能如此富有?为什么她能长得这么漂亮,身材这么好?为什么这个人能赚得比我多?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幸福?为什么?

就连孩子都会比较:她的糖果比我多,裙子比我漂亮,喜欢她的小朋友比喜欢我的小朋友多。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有理,或是无理,随时随地,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比较的对象,也能不断衍生出人的不平,妒忌,愤怒,报复,仇恨,种种…扯远了。

书中说:“归根结底,这样的心理活动是对“所得”,“应得”的比例有不同的意见。”

“公平”大概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但这明显是一件永远无法达到的美好心愿,所以也就导致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在想,是什么,给人类书写了这样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人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这些,应该得到那些?

又为什么人会觉得:自己的所得要比别人多,要比别人好,时时都有一个参照物来寻找存在感?

得到的东西,不为此感恩,而是用来攀比,不是倍加珍惜,而是在物品之上还有更多的意义需要牵强附会,因为所求太多,无法周全,于是顾此失彼,总是“又要,还要”,无法纯粹,也就无法静心当下。

人心总是不知足,又是如此不自知,既不知缘何要攀比,也不知为何总是争强好胜,只是一味争抢,原罪之源,毫无所觉。

想得多了深了,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被牵着走,那些默认的很多的东西,都站不住脚,多问问为什么,它就会瓦解,一点都经不起反复的拷问。

就比如,为什么这些是应得的呢?“得”是一种行为的必然结果,而“应得‘是内心的一种强求。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