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啃老、躺平,别再要什么给什么啦……
啃老族、巨婴,很多人对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非常普遍。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靠父母支付生活费。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天津南开区一户家庭,父母为80后儿子结婚买房,花完积蓄,还欠了30万的债务。
儿子婚期临近,他又找父母给女方要6万彩礼,这次父母实在拿不出钱了,妈妈对儿子说:“你这是逼我去死吗?”
儿子说:“那你去死吧。”
然后,这位妈妈真的从楼上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儿子结婚,妈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多么令人痛心。
前段时间,还有一则新闻刷屏:
48岁的大卫,是上海人,从小就是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大学,后来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完工程硕士学位。
6年前回国后,一直没找到工作,靠妈妈3500元退休金生活。
对于今天的局面,这位妈妈说:
“是自己的教育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她样样包办代替,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了依赖。”
从小被父母过度照顾的孩子,认为父母照顾他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也早已对父母形成了依赖。
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成长,到了社会,他们依然没有独立生活的意识。
作家刘墉说:
“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他变成了笼子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
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我们常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可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重重保护:
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爸爸妈妈替孩子解决;
学校组织义务劳动,妈妈代替参加;
孩子在外面打了人,父母会替他们道歉。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父母的保护,不会经受什么风雨,却也无法长出独立的人格。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外地经商。有一天我们坐在一起聊天,提到了孩子学习。
他说:“我就看不了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学习,看着太辛苦。”
这位爸爸向来心疼孩子,从来不让孩子吃苦。
现在他的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出去工作,整天只知道玩。
孩子不能吃苦,换个地方,一样不能吃苦。不断地换地方,只能让孩子学会逃避。
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处处保护孩子,让孩子躲在“温室”里。
真正的爱,应该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以让孩子独立走向社会。
中国的父母,向来就是这样,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想苦了孩子。
自己省吃俭用,也得给孩子买新款手机,也得让孩子穿得体面...。
父母对孩子无止境的给予,只能让孩子学会无止境的索取。
事实上,不管你多么爱孩子,在给予的同时也要学会拒绝。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到:
“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各种能力,最终让孩子立足于社会。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为他遮风挡雨,不应该事事包办代替,而是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不惧困难,不惧失败的精神。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