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擅用音乐摧毁敌人,经典战役很多,但堪称鼻祖的开山之战《巴渝之
常用成语“四面楚歌”讲述了一个用音乐瓦解敌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役,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高祖刘邦让士兵大唱楚地歌谣,项羽闻而大惊,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楚军的斗志被歌声瓦解殆尽,最后楚霸王自杀,楚亡。
其实像这样的战例,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出现于战场。周武王姬发伐纣时,便亲自制作了威武雄壮的《巴渝之曲》,并派人到军队里教士兵唱歌。士兵们越唱劲越足,精神振奋,周武王就下令所有的将军和士兵拿起武器,高唱这支雄壮的进行曲,冲破风寒的阻挡,锐不可敌地向纣王的军营勇猛杀去,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与唱歌一样,乐器演奏同样能起到鼓舞士兵战胜敌人的作用。北魏名将崔延伯带兵时很赏识善吹箫的田僧超,每当临阵作战,就令他吹《壮士歌》,将士闻曲斗志倍增,崔延伯则单枪匹马率先冲入敌阵,如若进入无人之地,每战必克。
音乐用于战争,不仅可以用来稳定军心,还能迷惑敌人。唐朝唐玄宗时期,吐蕃攻破瓜州,守城将军王君蕾战死,副将张守珪继任瓜州刺史,正当张守珪率领军民加紧修复被毁的城墙时,吐蕃大军又突然兵临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无心防守,张守珪对众人说:“敌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于是在城楼上置酒作乐,管弦齐鸣。
悠扬婉转的乐曲响彻城郊,吐蕃将领闻声赶来查看,顿起疑心,认为城中已有准备,慌忙传令撤退。张守珪便趁势下令鼓角齐鸣集中兵力出城追击,吐蕃人更加惊慌,争相逃命,溃不成军。
音乐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加之时间和环境烘托,运用恰当,在古代战场上屡试不爽。西晋大将军刘琨在一次与胡人对战中,就是在半夜里,趁夜深人静时,登上并州城楼吹奏胡笳,引起围城的胡人思念故土而撤兵。
北魏河间王元琛面对强敌入侵,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学习刘琨的方法,派两个善吹篪(竹管乐器)的婢女装扮成贫妪,到驻扎城外的羌人营中吹篪乞讨。篪声响起,缠绵的忧思使羌人听了涕泪涟涟,相互说:“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于是弃城而去。
与“四面楚歌”的典故相隔千年之后,明成祖朱棣在与建文帝争帝位的“靖难之役”中又导演了一场“四面吴歌”,当时朱棣围攻易州西水寨,久攻不下,也是用歌声瓦解敌人的斗志而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
据朱棣掌握的敌情,西水寨的士兵多为南方人,时值三九寒冬,士兵衣单守孤寨,思乡心切。朱棣便令士兵在一个月夜,从四面八方唱起吴歌,寨中的士兵听到凄凉的家乡之歌,纷纷落泪,随即争相出寨投降,朱棣获得了全胜。
可见,音乐在战争之中的妙用,常常可以见奇效立奇功,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奇作用。利用音乐为战争服务,根据战情需要适时营造出一种音乐舆论环境,进而影响敌我双方的认知与行为,从这方面说刘邦的《四面楚歌》堪为经典,而周武王的《巴渝之曲》则可称为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