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那些事儿

书坛点将录之一: 髯翁于右任

2018-09-29  本文已影响4人  师贤斋
于右任像

                              髯翁于右任

                                  文:郭名高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惶逃到西安,身子一抖,势派又大了,长安百姓被迫出来跪迎。天下着雨,饥寒交迫的百姓敢怒不敢言。一位青年站在街头,牙齿咬得咯咯地响,恨不能食其肉、挫其骨。这个青年提笔给陕西巡抚岑春煊写了一封信,责备慈禧昏聩,害得国家贫弱不堪,连北京城都丢了,还好意思跑到西安城耀武扬威?青年想怂恿岑春煊除掉慈禧太后,幸得朋友及时发现,才使他免遭一劫。这位书生模样的青年当时只有21岁。他写了一系列诗篇,合辑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由此遭到清廷通缉,他就是后来的髯翁于右任。

      于右任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在震旦学院读书。随后,他将救国宏愿寄托在教育上,先后创办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校长或校董。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得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第二年,他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极积宣传民主革命。

于右任作品1

        1926年,于右任与冯玉祥率众解救西安之围,并出任驻陕总司令。再后来,他又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参加了副总统竞选。他的对手主要是桂系军阀李宗仁。选举之前,为了使各位代表了解他的政治主张,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张书桌,备上文房四宝,但凡代表,均能得到他写的“为万世开太平”条幅一件。李宗仁则不同,他给每位代表提供一辆汽车,有司机早晚服务,包上几个大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无论认识与否,皆可入住,每天早晚还会宴席相待。同时,行政院长孙科、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也参与竞选。二人天天摆酒请客,或许诺、拉关系。于右任只靠一支笔,一张纸。有人劝他出去活动,找个财团拉点经费什么的,也遭拒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已经随风远去,于右任却因为书法大放异彩。

        于右任在魏碑行楷和草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有一首五言诗,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石门铭》乃北碑圆笔的代表,可谓“圆笔极则”,而《龙门二十品》则“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概举其要,尽于方圆。”将方、圆不同的笔法体系并列起来训练,使之相互补益,在技术层面上是极有意义的。于右任的可贵之处在于得魏碑之质而弃雕凿之痕,那种逸气是最动人的。

于右任作品2

      近年来,笔者在汉隶上用心较多,总希望写出自家的味道来,而书写性和书卷气是我所思考、探索的重点。窃以为,从帖学汲取些许营养以滋补隶书气质是可行的,于右任的魏碑行楷即是最好的注脚。

      书法应该是自然性表达。方圆、刚柔、徐迟、枯润,其表达方式理应多元化,不能因为金石气而废书写性本身。明明是一杆柔毫,几张素纸,非要弄出斧凿的味道而伤了其它,这是本末倒置。骨盛则僵,丰筋即弱,二者若能相济,这书法才有看头。

        于右任以魏碑立骨,却不僵死,更可贵的是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他的这股逸气得益于早年的帖学积累,尤其是对赵孟頫的学习。再后来,于右任将重心放在标准草书的研究和推广上。这期间,他对王羲之、智永、怀素的作品有过深入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说,于右任书法走的是碑帖结合的路子。

于右任作品3

        北宋有集古字的米颠,近现代有集联学碑的髯翁。二人天赋异禀,却肯下笨功夫,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的。

        1929年,于右任开始专注于草书。草书之优在速,其质在徐。大凡草书圣手,多以正体筑基:唐有张颠善长楷则,近有林散之孜孜于汉碑。于右任的魏碑就是草书的根基。

        1932年,于右任发起并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是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一些革新派跳出来要废除汉字,盖因先进之国多以符号、字母为体,书写便捷,远非汉字这般复杂、耗时。于右任在《标准草书》序言中也写道:“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余力。”基于此,他倡导的标准草书即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选字依据,广泛搜罗历代草书名迹,再以《千字文》为内容,对草法进行甄别、遴选,究其源而致广大,理其法而成规。常因一字而聚众议,得一形必作三思。再双勾其草法,汇集成册,以广示天下 。此举旨在革新文字以顺应潮流,绝非为艺术立标准,若以艺术之高度非议其弊端,则误会了于右任先生的初衷。虽然,标准草书因诸多原因未能广施天下,成为一种文字而存在,但于右任以自身的草书高度诠释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于右任作品4

        学古学法,不唯起承转合。于右任给后人的启示大概有这么几条:

        一、理念和方法一脉相承,理解不到位、方法不科学,不足以谈书法。且说《石门铭》和《二十品》,既是于右任介入艺术之法门,又能看出他对书法关捩的准确把握。而集联临古、辨草勾摹又将碑帖相融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二、学问决定见识,胸怀成就气象。于右任熟读儒家经典,16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扎实的国学基础使他提笔能作诗联,言志不落窠臼,笔墨与内容相映成趣。他以济世救国为抱负,所做所为皆有大格局,故在审美和表达上能以宏大气象为旨归,又非技法可期及。

        三、品质决定人的高度和广度。于右任痴迷书法,于此下了大功夫,他朝临暮写,殚思极虑。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市井小贩,都有可能收藏他几幅字。于右任不靠书法乞食谋生,写字是他的兴趣爱好,是表情达意的手段。这种状态使他获益良多,即便竞选总统,也要依靠书法的光芒。

于右任作品5

      事实上,于右任书法酬应之作甚多,有时应接不暇,便由他人代笔。20 世纪30 年代,《申报》有两篇论及当时政坛要人的代笔人问题。其中《党国当轴代笔人》记载:“于右任喜于晚间寝前挥毫,潇洒脱俗,自成一家。其甥周伯敏摹仿逼似,几可乱真。”(《申报》1932年6 月24 日,10 版);在《几位党国显要的代笔人》一文中也有记叙:“党国显要,长于书法的,颇不乏人,可是他们为了酬酢文字,求者纷纭,几于应接不遑。一时请人代笔,并非故意以伪乱真,或存心鱼目混珠……监察院长于右任氏,书法精工,饮誉海内外,近岁亦渑由其甥氏代笔”(《申报》1937 年8 月4 日,16版)。事物都有两面性,于右任书法不乏高度和广度,却疲于应酬,加之代笔、赝品混杂,终归有损于自家声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于右任作品6

                                      2018年9月2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