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癖拆书

干货满仓,我却依然迷茫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106人  逯晓风

1、

你是否也是这样:

订阅了许多公众号,购入了许多线上课程。

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学习,连上班的路上都带着耳机听音频课程。

电脑中存了几个G的各类干货。

看上去,自己和电脑都非常充实。

可是——

学了沟通术和说服力,对于砍价却依然无能为力;

知道逻辑思考很重要,汇报工作却依然乱成一团;

了解控制情绪很关键,碰到争执却依然暴跳如雷。

存了许多干货,依然不懂得应用;

学了许多东西,依然没带来改变;

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也是这样。

2、

听了赵周老师在拆书法训练营中,对干货式学习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之前认为的学习只是在自high,只是满足于搜罗了许多咸鱼挂在仓库里,并没有把收集来的信息吃掉,更没有在工作和学习中用起来。

所以,咸鱼还是咸鱼,没有转化为能量;

信息还是信息,没有转化为技能;

而我还是那个我,没有改变和进步。

看着满仓库的咸鱼,看着电脑上的几个G,深深叹一口气:

这么多的干货,我该怎么办呢?

来自网络


3、

方法一:扔

物品的断舍离尚且不易,更不用说信息的断舍离了。

万一以后要用到呢?

反正存在电脑里也占不了多少地方。

再说了,电脑上放不下,不是还有许多云盘嘛!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种网页上看到的一切感觉有用的信息都存了起来。

结果,我一只单身狗,在同事姐姐休产假的时候,竟然能从自己的库存中,给她打包700M的育儿百科。

o(╯□╰)o

听起来是真的用上了。

然而在打包的时候,发现:

之前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库存里就有针对性的方法

——自己真正要用到的时候,想不起来存了这条信息;

更多的情况是,许多信息已经过时了,甚至因为断章取义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比如传说中的婴儿哭泣免疫法,我收集的信息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而具体的CIO哭声免疫法和CC哭泣控制,两种方法都仅且只适用于矫正孩子对某种睡眠环境或道具,有异常的依赖感,无法自己入睡或无法在醒来后再次入睡,绝不能离开睡眠这个特定的应用条件。

离开睡眠讨论哭泣免疫法就好比离开打疫苗谈拿针扎孩子。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 哭声免疫法是针对睡眠时段和问题的,它 决不是不能够成为一种育儿法,不能作为日常互动和教育的方式。

需要应用知识的时候,想不起来,检索不到;

信息过时了,咸鱼发臭了,无法从库存中辨别删除;

甚至放入库房的时候,都没有甄别信息的真伪

——这个所谓的“知识库”除了自我安慰“我有许多知识”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删掉吧!

删掉那个存满了各类信息的文件夹。

删掉“我有许多知识”的虚假自满。

删掉“知识总是不够用”的焦虑。

方法二:深层解码——学会做咸鱼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讲到,解码有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我之前只是做到了第一层:看到一条信息,讲了怎样训练让孩子不哭闹,让我感觉很兴奋,于是将这条信息入库收藏。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既没有检查这条信息的真伪,也没有反思是否对我有价值。

看过《精进》之后,解码到更高的层次,果然收获的不仅仅是信息的表层。

不仅是将干货吃到了肚子里,更是感悟到几招制作干货的技巧。

就拿“得到”APP中的“每天听本书栏目”为例。

之前,我做到的只是“听过”,满足于充分利用时间的虚假自满中。

而当我解码更深时,收获了远比听一本书更多的东西:

1、听别人总结一本书上的内容,得到是怎样做到清晰又有趣?

——开头有预告,结尾有总结,中间有许多问句引发听众的兴趣,用故事和案例增加趣味,用数字排列要点体现清晰;

2、怎样做到让听众感到耳目一新,有所收获?

——分析问题的角度独特,得出结论的视角多样。

【手动划重点】对比自己能想到的视角,看看和作者思维的差别在哪里。【手动划重点】

一句话总结:

囤积干货不是学习,将信息化为己用才是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