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社会热点简友广场

其实,“二舅”治不好我的精神内耗

2022-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信然

这两天,B站一位up主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长”短片火了,视频剪辑算不上多精致,就是简单的图文结合,用文学性的旁白描述了一个意外残疾、生活困苦仍热爱生活的工匠——山村里的二舅,以及他曲折又饱满的一生。

在和朋友说起二舅时,他说:“其实,二舅这样的人在农村一抓一大把。”

“对啊,可为什么火的是二舅。”

“需求”

“这是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繁华过后,我们需要的是平凡。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高质量视频遍地都是,朴素情感的输出倒成了一种珍贵。短视频时代,美女看多了,丑女反而能出圈,这是一样的道理。”

“这是一个新老接替的时代,80后90后成了工作主力,00后也登上了时代舞台,他们注定不会安于物质的满足,这才让精神内耗一词获得普遍的接受度,一个标题就引起了足够的情绪共鸣。”

“不管怎么说,二舅确实NB”

“那是,作者和二舅都NB”

“二舅对生活的反抗,对姥姥的照顾,对嫁妆的上心,对村里人的照顾”

“作者文采是真的好,特别是对生老病死的理解,6688组合的诙谐描述”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遗憾过去的遗憾”“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都是全篇文字的经典。

悲情苦难是最能扣人心弦的文学,我相信,二舅确实治好了作者的精神内耗,却治不好我这一类人的精神内耗,偶尔回村,看到那一张张淳朴善良的脸,他们真的很勤劳,却永远不能致富,在我眼里这是生活最底层的苦难者,物质都还不能自由,哪知道什么精神内耗,不过是因为俯瞰的视角才会觉得感动罢了。

然,我们都是苦难者,用苦难治愈苦难,得到的定然还是苦难。所谓感动也不过是我们在为自己找寻短暂的慰藉,二舅的出现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庆幸的是作者对新媒体的清醒认知,保住了美好故事的完美结局,没有让其烂尾。


二舅的经历使我联想到的是王志文的台词:“穷乡僻壤的犯罪率低,不意味着那儿的人就高尚,而是他们没得选择。”

显然,二舅的苦难是一种无奈之举,这是被迫励志。即便到了现在,二舅的苦难还在继续,当然,这是站在俯视角度才会认为是苦难,或许二舅并不认为自己经历的是苦难呢?

为了维持故事的美好完整,也许,二舅错付了这一次改变现状的机会,他没有出圈打PK、嚎着嗓门去带货。幸好,他有一个孝顺的女儿。

苦难从不值得歌颂,歌颂苦难无异于放大苦难,这根本解救不了二舅,苦难应是用来深思的,我们不能改变每一个“二舅”,却能减少“二舅”的诞生。

可笑的世界住着可怕的人才是生活的常态,二舅的感动不是耀眼的花火,总有人会摆出吃人的模样,无数双眼睛死盯着你,你的狼狈、疯狂都会成为他们的食物,他们靠蚕食他人而活,更多时候是感受不到一丝善意或恶意,却能将你扼杀于无形。

二舅这一针麻醉剂只能麻木片刻,这一针打在多少人的身上我不得而知,只想问:药效过后,还会有光照到“二舅”的身上吗?

我们擅长包装,擅长把悲剧描写成岁月美好的样子,当二舅办下残疾证成为新的热点新闻,我只想问:为什么二舅之前的几十年没有办到这维持生活的救命稻草?

有人说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其实也不一样,相较于二舅,富贵更惨。二舅的悲尚有喘息之机,还算有一个看似美好的结局,而富贵的悲是让人窒息的,这不同于一般的无奈或不甘,这是付出全部反抗斗争直至无力叹息。

佛眼看佛,魔眼看魔,我更多时候只敢用“我”来表达,我不确定自己是极致悲观主义者,也不确定自己是佛是魔,唯一肯定的是我顶着一片悲情的苍穹,自然算不上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看完二舅的视频后,想到的是在农村还有许多“二舅”,更有甚者不如二舅,连一个孝顺的女儿都没有,连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都没有,他们没有二舅那一份“总有办法”,更多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奈,被生活一次次的打压,又一次次的奋起挣扎。

总有人以自我的毁灭推动时轮的运转,数不尽的“二舅”就是这类人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