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原创文字集读书笔记

读《德兰修女传》相信光

2023-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尺水

        你相信光吗?因为有德兰修女,我相信了。

        德兰修女一生获得80多项荣誉和奖励,其中,最高荣誉是1979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领奖时,她仍然穿着那身粗糙的棉布纱丽,她的穿着,永远同样简朴,无论是在服侍穷人中的穷人,还是觐见教皇和各国政教领袖。当评奖委员会委员长告诉德兰修女,国王要在即将举办的宴会上见她时,德兰修女请求取消宴会,希望将宴会餐费捐给加尔各答的穷人。宴会费用大概7000美元,在国宴上仅供135人享用,但同等费用却能让印度1.5万名穷人饱餐一整天。德兰修女用和平奖奖金19万美金为印度的麻风病人设立了一个防治基金。卖掉了那枚在世人看来无比珍贵的金质奖章,用来帮扶穷人,一美分都没有留给自己。

      慈悲,以信仰之名,却是发自传递仁爱的本心。

      德兰修女本名叫龚莎,她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龚莎的童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那时的斯科普里贫穷随处可见,父母永远面带微笑的施与穷人食物,让穷人体会不到被救济的感觉。受父母影响,龚莎也很关注穷人。并在18岁做出重大决定,去印度当一名修女,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当上修女意味着必须要遵守教规,做到绝财、绝色、绝意。父母虽有不舍,但选择支持。

      龚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劳莱德修道院的一名修女,按要求,她需要重新起个名字,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偶像的名字---德兰。她的偶像圣女小德兰15岁加入圣母圣衣会,24岁因病去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轰动世界,她曾写道:“唯望无人注意到我;我愿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遗忘似一粒沙子。我最爱的主,希望您在我身上得以实现您神圣的意志。”龚莎暗下决心,不只名字要和偶像一样,为人做事也要和偶像一样善良低调。

      龚莎正式成为德兰修女后,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那里简直就是穷人的地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难民涌进加尔各答,导致拥挤的街巷里,到处是污水、垃圾和大小便。因为难民付不起房租,只能在街边露天吃喝拉撒,他们喝阴沟里的水,吃捡来或乞讨到的食物,母亲们在垃圾中哺乳,孩子们在垃圾中玩耍,病入膏肓的人匍匐在路边,无人过问,因为每天都会有成千的人病死或者饿死。1946年,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印度国内的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发生冲突,又导致12000人死于这场暴乱。

      让这座城市雪上加霜的,除了战争,还有印度的种姓制度,将百姓分成四个等级,一是僧侣和教士,二是武士和军人,三是商人、地主等,四是农民。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跨越,歧视导致穷人永远不能翻身。

      加尔各答的悲惨,震撼了德兰修女。她想融入到穷人中去,然后服务穷人,她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变成居高临下的施舍。为了冲破制度,走进穷人,她数次写信给主教,表达意愿。又换上贫穷的印度妇女服装,就是她领诺贝尔和平奖时穿的印度纱丽,并且一直坚持只穿这种粗布纱丽。德兰修女去世后留下的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她还学习医药和护理知识,别人学习8小时,她就学习16小时,甚至更多。她要让自己有能力去服务穷人,而不想把服务穷人变成空话。

      尊重,以拯救之名,却是源自发现美丽的眼睛。

      德兰修女多次说:“穷人是伟大的,穷人是可爱的。”她记得,曾照顾过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她最后拉着德兰修女的手,充满感激的说了句“谢谢你”,就死去了。这个人最后的时间没有说“我饿,我疼……”而只说了句“谢谢你”,这让德兰修女很感动。她记得,曾有8个孩子的家庭断粮好几天,德兰修女去送米,孩子的母亲把米主动分给邻居一些。她记得,有一次,记者简买了140个面包来到贫民区,被层层围住,但冲到第一排的人,只拿走一个,就退出去,让别人再拿。她记得,在贫民区,有人为刚生产完的母狗和小狗们铺了毯子,而这个人自己可能连床铺也没有。她记得,一个乞丐对德兰修女说:“我今天一整天讨到29分钱,我想奉献给你”,这个乞丐想在德兰修女服务穷人这件事上,也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德兰修女说:“穷人的伟大是事实,他们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习惯,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可爱的人,伟大的人,我们才会去爱他们。”有人指责她把贫穷和穷人神化了,指责她不该宣扬受苦。但她把修会人士的自愿性贫穷,与因社会体制不公导致的强迫性贫穷,一向分得清清楚楚。她需要的是真实融入穷人的生活,感受他们,服务他们,不是施舍。但她重视手上的每一分钱,不是为自己,她以感激的心接受每一分钱,然后慷慨地施与穷人。

      坚持,以责任之名,却是来自喜悦给予的力量。

      很多人对德兰修女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她觉得,任何事,都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觉得这“一个”有意义,才会觉得“更多”有意义。她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开展任何工作,都与赢利相反,不要设施、 减少制度。德兰修女认为,设施化和制度化,会让无条件收留受到限制。1960年,她在印度创立了25家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1966年,仁爱传教修女会的足迹开始遍布全世界。从地震现场,到瘟疫流行区,从难民营到战争前沿,从亚洲到非洲,再到美洲和欧洲,哪里有苦难,她们就会出现在哪里。

        1997年9月5日晚9点30分,德兰修女去世了,加尔各答哭了,全世界哭了。向遗体告别活动的七天时间里,前往圣多墨教堂吊唁德兰修女的人达到100多万。其中,有政界显要、商界巨子和各界名流,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中有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新教徒、佛教徒,他们一起来送德兰修女最后一程。“爱无界限”,这是德兰修女曾说过的。

      在这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德兰修女用一生来邀请世人选择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