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很短,究竟该干什么?
(本文共计2909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可能快至而立之年,对于人生的思考日益增多。
就像之前从经济学角度写了很多关于人生选择的文章,要关注机会成本而非沉没成本,那如何从众多的选择中挑选最值得的呢?
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不容忽视的选择。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每一次的选择,意味着抛弃了其他可能性,所以不能不慎之又慎。
但我思来想去,觉得有四个选择,我们需义无反顾。
选择一个健康的身体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知道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却很少的课题。
最近去了几次医院,都是去看望友人。
有的因喜而住院,但绝大部分是因病不得不住。
回想了下,自己最长的住院史也是在分娩的时候,差不多五天,那时候觉得行动自如是多么幸福。
我是顺产的,也没打无痛,硬撑着疼了24小时以后,才生下来。
那一次,我才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切肤之痛”,什么叫“痛不欲生”。
经历过那样的体验之后,对于那些生二胎的妈妈,我除了敬佩之外,只有仰望,没有生过孩子的人不会懂,这是一种怎样的选择。
女人生完孩子后,会对健康有更深刻的渴望。
以前我买了很多短棉袄,现在一件都穿不了,因为腰冷。
一到冬天,以前鄙视的长袄子、高领毛衣、秋裤、保暖内衣必须通通上阵,一件都不能少。
人过而立之年才会发现,那些只穿一件单外套过冬的小妹子、小后生是真的不怕冷。
而我们的身体自是扛不住的。
现在我看一些年轻人没日没夜的加班,仗着自己的身体好肆意挥霍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去劝劝,不要太过透支自己的生命。
健康这东西,有的时候不觉得,没了遭的罪可不轻。
现在回家,我发现爸爸老是炖中药吃,生怕他生了什么病,一问才知道也没什么,就是知道要过冬了,提前养好身体。
妈妈晚上专门喊了医生到家里打点滴,一问才知道是身体有点不舒服的征兆,赶紧叫医生瞧瞧,不然病来如山倒,真躺下了不仅孙没人带了,自己也没人照顾。
他们现在终于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最好的投资。
而这些在你年轻时,很难体会到,但却最为重要。
选择一个幸福的家庭
曾经有首歌我特别的喜欢,就是范玮琪的《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正如歌词里唱到的“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前不久《越战越勇》栏目里来了一个特殊的挑战者,歌手陈美龄,年纪大一些的对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原野牧歌》、《假如》、《爱的咒语》、《旧日的恋情》、《归来的燕子》等,曾红透中国大陆,就是这么一个14岁出道,30岁应宋庆龄基金会邀请,在六万人的首体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幸运儿,却在演艺生涯大红大紫之时,淡出歌坛,选择回家相夫教子。
最后她的三个子女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而她本人也是这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等到家有所成后,现在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唱歌的爱好,一直身体力行地在公益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令我唏嘘不已。
因为绝大部分人的选择都与陈美龄的截然相反,所以现在离婚率如此之高、叛逆少年如此之多、留守儿童如此之广...
人一生中陪伴自己最长久的只有家人,最温暖的地方只有家庭。
我们几乎忘记了奋斗的初衷,我们一生努力难道不是为了让家庭更加幸福?
不管你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能耐,都有退居二线的一天。
倘若奋斗到头,没有家人与之分享,没有家庭可以依靠,如此凄凉的晚景就是你想要的吗?
我们的初心应该永远和梦想一致,我们的目标应该永远有家的身影。
你再日理万机可能也比不过周恩来总理,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到对家庭的有效经营呢?
忽视就是忽视,永远不要拿忙碌作为挡箭牌。
选择属于自己的定位
人最困难的就是认清自己。
不同于素质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应试教育更多的培养能读书、会考试的标准化学生。
但对于孩子们潜能激发、兴趣培养、认知边界探索等,则蜻蜓点水般未深入研究。
很多人都是在工作多年以后才明白,自己究竟爱什么、适合干什么以及不愿意做什么。
有时,我真为现在的孩子感到累,除了永远都做不完的作业,还有数不清的培训班需要参加。
可是,他们却很难做自己真正喜爱的。
前不久和一个家长交流,她说真的很后悔将孩子送到一个名校(小学)读书,现在就算她想“帮孩子做作业,让孩子能够在12点以前睡个好觉”都做不到,数不完的试卷堆起来有小山这么高,而且孩子最爱的围棋课也不得放弃,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了。
我在心里深深叹了口气,这也许抹杀了一个围棋天才的未来。
每个人都希望这辈子活得更加有意义,可为什么有种年龄越大越丧失动力的趋势。
当日复一日的工作变成一种习惯,当任务没有了激情,当个人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你的动力、你的情怀、你的热血是否在骤退?
工作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配角不一定就不出彩,主角也并非什么都好,定错位,放错位置,也许越努力越痛苦。
人最害怕的是有激情时没舞台,当灯光落幕白发苍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真爱。
当你二十时,你没有找到定位还可以继续寻找,但当你过了不惑的年纪还有多少勇气放弃已有的一切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选择有益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的格调要看你的朋友,你的水平要看你的对手。
为什么孟母要三迁其住所,为什么现在家长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往名校。
因为择良友极其重要,父母总希望孩子耳濡目染,即便自己将来没什么出息,但至少还有很多有出息的同学邻居,而校友乡友便是一种非常有利的资源。
以前读书时,我就属于越战越勇型的。
在水平班的时候成绩一般,但进入重点班后却突飞猛进,回想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身边都是好学习、会学习的朋友,自己每天深受熏陶,自然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宿舍里大家的学习氛围、就业方向对自己的影响至关重要,那时宿舍8人在班上长期雄踞成绩排行榜,每次都是全民获奖,最后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公务员和国企。
回望历史,不得不感叹身边朋友的影响之大、之深远。
步入职场后发现,人际关系和良师益友愈发重要。
如果这一生中能够遇到真正的导师,请一定要珍惜这样的缘分,如果没有遇到,那就努力去寻找。
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导师指引,越过一个个艰难险阻。
我担任领导岗位以后,曾有很多人问我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何如此透彻和全面,我当时自己不觉得,被别人一问才惊醒,原来曾经同事的领导在自己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在不自觉中把他们曾经处事的办法、待人的态度都学了过来,被潜移默化地推着前进。
但我也遗憾地发现,那些不好的习惯在无形之中也学了过来。
在平时做的时候不觉得,但身边人的影响实在太过巨大,哪怕是自己原来排斥的,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并付诸实践。
这时,我才知道,榜样的力量、身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更加明白了孟母三迁的深刻道理。
其实一个人的榜样不需要特别多,就像你的知心朋友一样,看似几千人的朋友圈,真正能肆无忌惮说话、深更半夜打扰、随意开口借钱的,估计也没有几个。
我们只需要找到那些最优秀的,走入他们的身边,让他们好的习惯影响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读而思duersi
多学习一些经济思维,愿我们在一次次选择后,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