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 焦虑症患者们
“读完总想写点什么”系列的第4篇。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最后的章节,如上描述。
祖孙三代的焦虑症
朱棣终于进入那座皇宫。朱允炆不知所踪,他的忠臣们,在朱棣这里,“不得善终”。
不得不深吸一口气,朱棣这该是多大的焦虑症啊。一个极度焦虑的人,在拥有了能力或权力可以做些让自己稍微安心一点的事儿时,就想把这件事做到最令自己安心的程度。什么清君侧,什么敲山震虎,什么罪不至此,比起来,还是自己安心最重要。
背着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起兵理由,真正自己带头打头阵,辛辛苦苦一步一个脚印打了好几年,终于走到了皇位跟前,坐下。知道你们都是忠臣,甚至也敬佩你们对我侄子的忠义,但我朱棣,好不容易坐在这把椅子上,我要做点什么,让自己坐得踏实一点。
真是焦虑症患者,祖孙三代都是焦虑症患者。从这点来说,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缓解此症状的方式,风格很相似呢。
洪武大帝朱元璋,三人中经历过最多风风风雨雨的开创者,坐上皇位后,留下了轰轰烈烈的洪武四大案。多少当年出生入死的兄弟,你们功劳都知道,都在心里,但当我坐在这个位子上,只有你们彻底不在了,我才感觉自己和下一任,我们朱家,似乎才坐得稳了一点。
建文帝朱允炆,其他称呼包括明惠宗、明惠帝,一个惠字,建立起了形象,该是饱读诗书、温文尔雅、有良好教养的翩翩君子,如能坐上皇位,有潜力成为一个深得人心的仁君。在爷爷的喜爱和庇护之下继承大统,也正因如此不得不焦虑,削藩足以说明。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身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内在的压力与打击。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朱棣的焦虑更不用说,除了方孝孺经历的历史上唯一一次诛十族之事,时不时篡改篡改历史,也是证明。
人人的焦虑症
在焦虑症这件事上,人和人之间似乎就显得公平了。这件事终于不是有钱没钱、有权没权能决定的,不过是焦虑的东西不同罢了。
在我四个月前经历人生第一次正是换工作期间,换之前我担心,一直呆在一个公司真的好吗,还是该看看其他公司是怎样的吧。当我真正换到一个新公司时,又开始忧心能适应吗,真的是合适我的吗。
焦虑并不消失。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处境、人,为得不到而焦虑;得到了,又为害怕失去而焦虑。得失得失,看不看得破,都这么影响着,不随时代改变而改变,至少大部分人都并不比朱元璋,比朱允炆,比朱棣更看得开看得明。
所幸的是,当一个个焦虑成往事之后,在我记忆里留存最多的,是一段段经历带来的充实感。
写在后面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不是专门讲焦虑感的,只是我在看的时候,总觉得这里的人们太焦虑了。可能与此书本身以小说的笔法来讲述历史,且以较大篇幅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关。
总之,虽然读到的是焦虑感,但此书本身读起来很流畅轻松。虽然并不是不知道洪武之后明朝后续的历史,但还是期待自己开启《明朝那些事儿2》呢。
201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