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华文学读书

何为天才?天天锤炼方能成才

2021-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反调青年

文/反调青年编辑部

1.

世人均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绝大多数人到老也只算手艺人。虽然他们凭一技之长足以保障衣食无忧,但终生攀登不上所属领域的金字塔之巅。

是因为资质平平吗?或许有小部分人是由于天赋受限,而大部分人是后天努力不够。

反调君就不列举那些如今看来过时的例子。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类读书方法太伤眼;再比如“悬梁”,过度疲劳的用功方式不科学;还比如“刺股”,拿锥子戳自己大腿提神,无异于自残!

反调君只聊一些对当代人依然能有所启发的励志故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迟暮之年的孔子,爱读《易》经。由于孔子频频翻阅,穿编竹简的皮绳隔三差五就被翻断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东西藏在“字面的冰山”之下。想挖到精髓,唯有靠勤奋。因此,孔子说:“倘若上天再借我几年时光,我对《易经》就融会贯通了。”

正是凭借这股好学的钻研劲儿,孔子才能成为“素王”。所谓“素王”,大概是无冕之王的意思。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深入人心,到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拔高了孔子的地位,使孔子成为儒生们心中的至圣先师。即便孔子并无王侯头衔,司马迁依然在《史记》中把孔子列入了“世家”。

而推崇孔子的董仲舒,本人也是好学不倦的书虫。

相传董仲舒教书,总是藏身于帷幔后面,该情形不妨参考“令狐冲初见‘婆婆’任盈盈”。几节课下来,弟子甚至见不到董仲舒的真面目。后来,董仲舒闭关读书,两耳不闻户外事。董家有个花园,他三年未涉足,便有了成语“目不窥园”。

孔子、董仲舒是苦读,有些大咖则秉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信念,下笨功夫“抄书”。

大文豪苏东坡天赋极佳,过目不忘,但他为了吃透“汉书”,仍愿下苦功。他把皇皇巨著《汉书》誊抄了三遍,不仅倒背如流,还彻底悟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王朝兴替规律、出将入相之术、历史经验教训……

类似的例子,现代作家周作人忆及他哥哥鲁迅,就说:“豫才兄勤于抄书,其刻苦非寻常人所及。”苏轼、鲁迅尚且如此,平凡的你我更应该努力呀!

与唐伯虎齐名的文徵明,年少时临摹《千字文》,每天抄满十个小本本。天道酬勤,文徵明后来如愿地成为大书法家。

反调君特别赞同电影《飞驰人生》中的台词:“竞技体育,成绩是练出来的,冠军是撞出来的。作为一个拉力车手,冲出赛道没有任何缓冲区域,旁边可能是墙、是树、是水库、是悬崖,就看谁能在逼近极限的同时犯更少的错误,你过的每一个弯都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你犯的每一个错都会断送整场比赛,甚至你的职业生涯。我们所爱的事业和别的运动不一样,你需要钱,需要一个好的技师团队,需要一台好车,需要你的专业和冷静,需要你在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开着这台车全速推进。什么尊严、面子、荣誉、廉耻,你都顾不上。怎么战胜对手,那就是找到最晚的刹车点,找到轮胎的摩擦力极限,找到你自我能力的边界。然后,把你眼前的每一个弯都过好。这不是驾驶的技术,这是驾驶的艺术。巴音布鲁克,1462道弯,109公里。耍小聪明,赢得了100米,赢不了100公里。你问我绝招?绝招只有两个字:奉献。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我每天在脑海里开20遍,5年36000多遍,我能记住每一个弯道。”

2.

光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惜时。

即便你当前时薪低,也要在潜意识里暗示“自己的时间很昂贵”,并愿意花钱买时间。

反调君绝非消费主义的拥趸,只是觉得花点小钱节省时间,利大于弊。

开通会员就能加速下载、免除广告,何乐而不为?坐飞机、高铁就能免去一昼夜的颠簸劳顿,何必委屈自己去乘绿皮火车?买个洗碗机就能省时间,还不用沾一手油腻,情侣之间何必为“谁洗碗”这等小事争得面红耳赤?

当然,以上建议仅适用于有收入的群体。如果你穷到连温饱都顾不上,抑或吝啬得多花一个钢镚都心疼老半天,那当咱啥也没说。

反调君提倡的是:时间能省就省,充分利用节省下来的每分每秒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将来赚取高工资。

再不济,你没有长线思维,只图短期收益,那么,做兼职也胜过龟速下载、乘慢车、洗碗等。毕竟做兼职,不仅能赚钱,还能顺带锻炼能力。

(其实,如果你不介意伤眼睛,在慢车上背单词、读读书、充充电,也远胜过打扑克牌等。只不过,事后再去做视力激光矫正手术,得不偿失啊!)

3.

反调君喜欢写作。锤炼写作能力,多读多写多观察基本就够了。

多读多写多观察,只需要花时间。而有些技能的提高,光花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花钱请辅导。

比如钢琴、吉他等乐器,如果初期没有音乐老师正确指导手型、指法,一旦弹习惯了,再要矫正就很难。

再比如舞蹈,如果初期没有舞蹈老师正确指导舞姿,你自学的时间越久,练得反而越“偏”。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再矫正过来难上加难。而不懂“律动”为何物的自学者,跳起舞来身体僵硬,何来美感?

总之,有些技能的提高,时间和金钱,缺一不可。你必须先投入金钱聘请好老师,获得正确指导后,你再投入大量时间去锤炼技能,才可能有所成就。

4.

虽然有句话叫“技多不压身”,但如果你立志于成为大师级人物,请切记“专一不贪多”。

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中,“聪辩先生”苏星河和“星宿老怪”丁春秋均师从无崖子,但二人在武学上的造诣却有云泥之别。少林派玄难大师认为苏星河“杂务过多,书画琴棋,无所不好,难怪武功要不及师弟(丁春秋)。”

除非你天赋异禀,学啥都进步神速。否则,干脆专注于锤炼一项技能吧。

中人之天资,偏又啥都想学,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学皆不精。


图片来源:电影《飞驰人生》(导演:韩寒)

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