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孙悟空到达该不该被唐僧驱逐回家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悠然1978

偶然跟着宝贝听《凯叔讲西游记》。孙悟空打死二十多个强盗,第三次被师傅赶走。他无颜面回花果山,不好意思找龙王,不愿意去天宫,转身回头再苦苦哀求师傅。师傅执意赶他,他只好留着眼泪拜别师父,去南海找观音菩萨求情去了。

记得小时候看到孙悟空屡屡被赶,总是恨唐僧绝情又呆板,活该被妖怪活抓。恨八戒小人十足,懒惰又奸猾。可怜悟空为保师父,反倒落个不是,常常要受紧箍咒的疼痛,还要落个被驱逐的境遇。

如今再听此段,竟有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

孙悟空初保唐僧取经,野性十足。他第一次打死强盗,师父说他几句,便不耐烦,转身离开,去东海龙王那里聊天喝茶去了。被龙王劝诫,回到唐僧身边,带上紧箍咒,从此规矩了许多。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如此,十足的自恋自大。稍不顺心,只要一哭,父母自然送上他需要的一切。长到两三岁,他才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于是各种闹腾、各种叛逆。

直到上小学、中学、大学,及至进入社会,经历了比唐僧取经更多的磨难,带上了比孙悟空更难受的紧箍咒,才磨掉了心性,变得圆融通达了许多。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受八戒挑拨,第二次被师父赶走。他恨师父无情,走时要师父立誓不再找他,不再念紧箍咒。再次回到花果山,他畅快打死周围的猎户,带着他的猴子猴孙们重新过起快活日子。

彼时正值收复八戒沙僧不久,三人的情谊不深,互相之间的竞争关系引发嫉妒也是人之常情。而孙悟空又经常过于冲动,下手没有轻重,打死妖怪不计其数,难怪唐僧会听信八戒的谗言,再次将他驱逐。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人太优秀,遭人嫉恨;有人太自我,遭人反感;有人太散漫,也会遭人厌烦。要想事事顺遂,便得如悟空一般能干才能受重用,如八戒一般巧嘴才能受宠爱,还得像沙僧那样老实可靠才能受信任。

第三次孙悟空一下打死二十多个强盗。既然是强盗,打死也是为民除害,佛祖虽然有好生之德,可也不能是非不分,好坏不辨!

原来强盗虽坏,却也只是图人钱财,并不曾伤人性命。孙悟空与他们的实力悬殊、天差地别,要赶走他们易如反掌。可他生气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要跟着师傅逃亡,咽不下这口气才一棒扫过,打死所有强盗。

如来为何要派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就是要他去除身上的野性,变得六根清净,不会为任何事起心动念,这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要管住自己的情绪。而孙悟空只因自己生气,就害人性命,既犯了贪嗔痴三毒,又开了杀戒,难怪唐僧说什么也不肯原谅他了。

有人经常会图一时之快,轻则与人争吵,重责打架斗殴,等情绪过后,后悔不迭却也无济于事了。

此时的孙悟空跟随唐僧日久,已经比以前多了些荣辱心。情绪过后,他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哀求师傅,乞求观音,自愿留在观音身边等待返回唐僧身边的最佳时机。

可惜他与师傅之间有了嫌隙,六耳猕猴趁虚而入,打倒唐僧,抢走行李,准备代替他们去西天取经。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从地下打到天上,从地府打到凌霄宝殿,费尽辛苦直到如来佛祖那里才辨来真假。

如来说六耳猕猴和孙悟空本是一人二心,因长久念头不同才分成两半,他劝告悟空要接纳不同,才能合二为一。

我们平日也有许多念头,如若不能接纳不同的想法,就会变得思虑过深、心神不宁。只有心神合一,才能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而人生所有的事端同样也是因不合而生。

一个人内心不和谐,就会烦恼不断,轻则情绪不稳,重责伤害身体。爱人不合,轻则每日争吵,重责第三者插足,孩子问题不断。朋友、同事不合,轻则受人挑拨、落人口舌,重责失去朋友,没了工作。

《西游记》短短几集故事,就道尽世间真理,难怪经数百年而不衰。孩子看了分善恶,成人看了知人心,都能自得其乐。也许我过几十年再看,又是另一番滋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